公共服务不能忽视“少数人”
2020年08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张琪
 
  疫情防控期间,“亮码通行”俨然成为日常出行标配。对于多数人来说,有健康码在手,可保通行无忧。毕竟,出差住宿、上班入校、乘车看病,几乎在所有的公共场所都用得着“健康码”。不过,各地也出现了不少“码”烦事,部分老年人无码或不会用码经常被拒之门外。当健康码成为通行证,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该怎么办?
  日前,在大连地铁12号线出现这样一幕:一位老人因没有健康码,进站时受阻,与车站工作人员发生了言语上的争执。工作人员让老人出示社区提供的健康码,但老人一直没能理解,表示车站工作人员没有给他。
  从争执中老人一直对工作人员喊“没有这个事”“谁给我”等话语来看,老人可能真的不太清楚健康码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豪横地硬闯”。反观地铁工作人员只是一味地讲规定,将人拒之门外,做法上显得有些冷冰冰。
  这件事情,其实是当下日常生活中“老人与码”矛盾的典型表现。网络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总有一部分人还没法完全跟上发展的节奏。现在,不少老人日常生活是与网络脱节的,不明白健康码是咋回事并不奇怪。另外,也有不少老年人用的是老年机,对年轻人来说易如反掌的健康码申报和出示,对老人来说却是难上加难。如果没有子女后辈帮忙,可能真的是寸步难行。
  当前,健康码关联公共服务的场景太多,因为没有或不会使用健康码,老年人群体出行、办事有了太多“堵点”“痛点”,但是公共服务不能因此忽视和遗忘特殊群体,疫情防控更不能出现“盲点”“漏点”。公共服务既要考虑和服务大多数人的需求,也要为少数的特殊群体做好预案。公共服务的平等性决定了它的服务对象必须是“一个都不能少”,因此,公交系统在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时,应通盘考虑适应人群,及早做好各种预案。
  很多地方都在这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在有的地方,老年人在出行时可到当地社区、村委会开具“健康通行证”替代健康码。此外,在杭州,不会用手机的老人可以领取市民卡,通过线下刷卡完成验证。另外,在北京等地,健康码增加了“他人代查”功能,除了家庭成员外,公共场所工作人员也可以帮忙代查,避免生硬地将人拒之门外,以解决部分老人出行的难题。此次事件后,大连地铁就提醒,老人和儿童乘坐地铁可以下载打印“疫情期间通行证”,确保在全市畅行。
  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健康码”的应用将会长期存在,针对特殊群体,就得有特殊办法。“健康码”的使用推广应该也能够做到更细致、更人性化,前提是有关部门要从观念上重视特殊群体的需求。希望各地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尽快抹平少数群体在公共服务领域面临的各种门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