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深与《避暑录话》
2020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洪刚   

  洪深(1894年—1955年)字浅哉,号伯骏,江苏常州人。剧作家、导演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中国电影、话剧的开拓者,抗战文艺先锋战士。1934年,由梁实秋先生说项,赵太侔校长力请,俞珊从旁劝说,洪深接受了国立山东大学的聘书。
  洪深在山大外文系教授的主要课程有《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戏剧概论》《特别英文》《戏剧选读》等,他讲课内容丰富,分析透彻、精辟,旁征博引,纵横中外,从不照本宣科、空谈理论,往往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深入浅出,生动明白,深受学生的欢迎。
  1935年7月,老舍、王统照、王亚平、孟超、洪深、赵少侯、王余杞、杜宇、李同愈、吴伯箫、臧克家、刘西蒙等12位文人夏居青岛,以文会友,在《青岛民报》上合办副刊《避暑录话》,此期刊是同人性周刊,于7月14日正式创刊,每周一期。洪深作为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不仅参加了《避暑录话》的创办和编辑工作,并且在10期《避暑录话》中发表了9篇署名文章,还撰写了《发刊辞》。
  臧克家在《<避暑录话>与<星河>》一文回忆了《避暑录话》的创刊过程,他回忆道:“1935年暑假,我投进了青岛绿色的怀抱……有一次,王统照、老舍、洪深、赵少侯、吴伯箫、孟超、王亚平、刘西蒙、李同愈、王余杞、杜宇和我聚会的时候,就有人说我们搞个文艺副刊如何?一个倡议,大家赞同,就这样,《避暑录话》因而诞生了。”
  《避暑录话》的刊名是洪深起的,其目的就是以“避暑”为名,抒发自己心里话。刊物的发刊辞也是洪深起草的。他在《发刊辞》中这样写道:“同人们相约,在1935年的夏天,在避暑胜地的青岛,说话必须保持着‘避暑’的态度”,但这“避暑不是纳凉,而是避国民党老爷们的炎威”,还写道,我们要避暑!避暑!!避暑!!!表现了他们心中的沉郁与对国民党反对派的不满,含蓄委婉地表明了《避暑录话》同人的办刊宗旨。
  除了《发刊辞》外,洪深在10期《避暑录话》中还发表了九篇署名文章,分别在1935年7月14日第1期发表了杂文《“审头刺汤”的研究》,7月21日第2期发表了《“大登殿”与出气主义》、8月11日第5期、发表了《从“化子拾金”说起》,8月17日第6期发表了《票友胜于优伶的地方》,在9月1日第8期发表了翻译《读报偶译》,在9月8日第9期发表了独幕话剧剧本《门以内》,还发表了诗词《友人狱中诗》《友人狱中词》两组《“审头刺汤”的研究》一文,文章表面上是对明史中“东西广”“锦衣卫”等典吏制度的考证,实际上则是暗含机锋,讽刺国民党实行的白色恐怖。
  出版《避暑录话》时,田汉在上海被铺,又移拘南京,通过种种关系,他将在狱中写的诗词交给洪深。洪深不顾白色恐怖,毅然在《避暑录话》上发表了《友人狱中诗》《友人狱中词》两首诗词,并下属“洪深录注”。表达了对逮捕友人田汉的国民党当局的不满。
  《避暑录话》其他作者发表的作品。山大外文系教授赵少侯作为《避暑录话》的参与者,发表的文章并不多,他在1935年7月14日第1期上发表《无题》;在8月18日第6期上发表《旧都避暑记》;在8月26日第7期发表《傻瓜》;在9月8日第9期发表《古都避暑记(续)》等散文。外文系讲师水天同作为《避暑录话》编外作者,以笔名斵冰发表了两篇小品文章《兰州人的笑话》和《脚的自由》。臧克家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毕业后,在临清中学教书。1935年暑假臧克家到青岛小住,与11位文人一道参与了《避暑录话》的创作。他在《避暑录话》发表了诗《古城月》《要活》和散文《说大蒜》。
  从7月14日创刊号面世,到9月15日终刊,历时两个月,每周一期,共出10期。10期共刊载散文、诗歌、游记、故事、杂文、戏评、翻译、自传性小说等76篇,内容广泛,题材多样,从衣食住行到风土人情,从中国戏曲到外国戏剧都有所涉猎。洪深、赵少侯与文人们相聚一处,彼此心照不宣,他们作为正直的作家、艺术家,在国难当头的历史时刻,满怀忧国忧民的情愫,创作了一批痛恨黑暗、向往和平与自由的优秀作品。《避暑录话》“为了避国民党老爷的炎威”“发施文艺者的权威”的办刊追求,引起了文坛的关注。
  《避暑录话》现存青岛市图书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