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木塔“病歪歪”何时才能“永镇金城”
2020年11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向阳

  近日,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的应县木塔,因为已经扭曲的塔体一直没有被修正,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这座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千年的自然灾害与战争,已经出现扭曲变形。据媒体报道,自20世纪90年代初木塔修缮正式立项以来,修缮方案“难产”近30年。修缮方案“难产”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是方案难还是决策难?网络上的声音各有主张。
  应县木塔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可谓是座“宝塔”。应县木塔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高层宝塔,属于稀世珍宝、全国孤例。它巍然耸立在晋北广袤的大地上,有20多层楼高,平面八角形,明五暗四共九层,外观五层六檐,底层重檐出挑深远。全塔有50余种斗拱装点,宛如一朵朵盛开的莲花,每一明层中心供奉佛像。登塔观览,桑干似带,恒岳如屏。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一座可登临的木构楼阁式建筑,也是现存唯一的一座真正具有多层使用空间的古代木结构佛塔。1974年塔内曾发现失传已久的契丹藏残卷,以及佛牙舍利、夹缬佛像等珍贵文物,轰动中外。
  当年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称赞:“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这座木塔是榫卯结构的代表性建筑,就是这样的建筑结构方式保证了木塔历经风吹雨打近千年。近代日本建筑学科的创始者伊东忠太曾在其著作《中国建筑史》中,这样对比应县木塔与日本的木塔:斗拱之制变化之多源自意匠之丰富,这与日本那种千篇一律、每一层都使用相同斗拱的手法相比,孰优孰劣自不待论。
  尽管应县木塔屹立不倒,但历经了千年风雨也是伤痕累累。因为是木结构建筑,木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腐烂、变形,木塔所处的地区在史上曾发生过十多次大地震,而且应县也经过多次战火洗礼,在上世纪30年代军阀混战时,数百发子弹和多发炮弹曾打入木塔造成损坏。尤其是二十世纪30年代,有些当地士绅嫌玲珑宝塔不玲珑,破坏了风水,擅自修缮,结果木塔二到五层的夹泥墙被人为拆除,对木塔结构产生了严重影响。梁思成痛惜再三,称其为“木塔八百余年以来最大的厄运”。在这十多年后,清华大学营建系副教授莫宗江再次探访木塔时,发现它已扭转、倾斜,部分构件脱榫、劈裂。这证实了梁思成当年的忧虑。
  从那时候算来,木塔“扭曲变形”至少70多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文物局曾组织专家进行抢险加固,但没能阻挡住木塔继续变形。从1999年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管理委员会成立至2004年,相关文物部门先后邀请50余位专家现场考察木塔,并委托23家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勘察设计单位,完成了40多项前期勘察项目,在此基础上,他们产生了“落架大修”“现状加固”“抬升修缮”“钢支架支撑”等方案。对于不同方案的利弊,各路专家争论不休,至今开不出“药方”来。
  众所周知,对国宝级文物古建筑的大规模修复必须十分慎重,须通过严密的论证和审批。木塔修缮必须持科学慎重态度,这就要求在开展古建筑修缮工作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问题给出相适应的方案,从而有效地修缮古建筑,让其继续保存下来。目前看,制约应县木塔修复的主要是技术复杂、难度大、风险大、投资较大这些问题,然而慎重归慎重,不能因为慎重而无所作为,或许一时没有万全之策,但再等下去拖下去宝塔会更加危险。在我们外行看来,这就像医生去抢救垂危病人,争分夺秒、用尽全力未必能挽回生命,但也总比“坐而论道”等万全之策要强啊!
  为了回应公众的关切,日前,“国家文物局”官方公众号刊发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应县木塔项目组的长文《峻极神功,永镇金城——应县木塔保护回顾与前瞻》,对应县木塔的维修保护问题的背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透露,这背后还有对千年国宝修复的慎重与长远规划。文章表示,2007年以前应县木塔维修加固方案的反复,除保护理念的差异外,主因还是应县木塔异常复杂,保护修缮难度极大,受限于学科发展水平,基础研究不足。2014年,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应县木塔严重倾斜部位及严重残损构件加固方案》,实施中经过图纸深化、试验性施工,以及专家提议、现场暂停等一系列过程,2017年以来该方案实施正在优化之中。应县木塔中期目标及主要工作(2030年前),通过持续开展结构监测、残损构件现状修缮,优化防灾预案等,消除一定时期内木塔局部或整体坍塌风险,为达到远期目标(即建立在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全面修缮)争取时间。
  应县木塔为何难维修,它独特之处在哪里?据专家分析,“中国古建筑自周秦以来,高层巨构代不乏出。但唐代以前除木方叠垒的井干楼之类以外,均是夯土台为中心外附木构的形式。汉晋隋唐以来所建之明堂与南北各地佛塔,即便没有夯土芯台也会设置中央贯通上下的巨木以解决抗侧力和塔刹承重问题,如日本现存之佛塔即保有此种做法。盛唐之后乃至五代宋初,高层木结构技术才最终成熟,出现了主体木构建造,内部空间敞亮,没有中心柱遮挡的高层木结构,应县木塔就是其杰出代表与唯一留存下的实物。之所以这样说还因为元代之后,中国高层木构转变为另一种“通柱”的结构形式,而且再也没有达到可与应县木塔匹敌的层数与高度……”
  应县木塔的结构体系的特点,根本地讲就是分层,把单层的殿堂式(按照北宋营建官书《营造法式》分类)建筑一层一层叠垒起来。这种分层是刚性层和柔性层相间布置,上下层柱采用“叉柱造”,且构件之间的榫卯都很简单,是一种积木叠置的思路,完全不是坊间传播的所谓现代“筒中筒”结构。
  由此看来,这么一座被称为“中国古建筑的百代标程”的木塔,其维修难度和谨慎程度确实是超乎常人想象的。很多文物、古建专家学者几十年来已经默默为保护古塔做出许多工作和准备,虽然大家着急上火,迫切想尽早为宝塔解除“病痛”,但是也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
  期望应县木塔实施的科学保护措施与策略能获得社会各界最广泛的认同,在坚持文物保护“真实性”原则下,既可最大限度保存历史信息,又能让千岁木塔益寿延年;如同塔上悬挂的两块古代匾额颂祷的一样:“峻极神工”“永镇金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