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户帖和黄册
2020年11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明代黄册
     □郑学富

  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现场登记,普查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彻查人口出生变动情况以及房屋情况。
  我国的人口统计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禹时。《史记》说:“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计民数就是统计人口。进入封建社会后,人口统计制度更完善,方法更科学,数据更准确。而明朝初年推行的户帖制度,是更加严谨和全面的人口统计,具有近代人口普查的雏形。官府所颁发的户帖即形同于现在的户口本。据悉,明朝的这次“人口普查”比美国(1790年)和英国(1801年)的“国情普查”早400多年。英国学者卡尔津曾撰文说:“此为全世界最早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
  大明王朝甫立,由于长年军阀混战,版籍俱损,流民覆野,百废待兴。如何构建完整的社会统治秩序,是明太祖朱元璋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连全国有多少人口都不知道,何谈管理国家、发展经济?洪武二年(1369年)末,朱元璋下令:“凡军、民、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忘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上谕中书省臣僚:“民,国之本。古者司民,岁终献民数于王,王拜受而藏诸天府,是民数,有国之重事也。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
  朱元璋的户帖制,是受南直隶宁国知府陈灌的启发。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他上任宁国知府的第一件事,就是查清豪强户口、田地数目,禁止土地兼并,从而使农民得到部分土地,免除他们的疾苦。针对当时户籍极为混乱的情况,他发明了户帖制,在府内全面登记户口,每年核对一次。户帖制的实行,使得官府详细准确地掌握了民户的乡贯、人丁、产业等基本情况,便可以妥善地处理好户口、土地和赋役的问题。甫一推广,便受到宁国百姓的拥戴。
  朱元璋得知后,认为此法甚好,于是下令在全国推广。明初推行户帖制度,其实是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过程。户帖的格式和调查项目由户部统一规定,统一印制,登记的项目有:户的种类、户主的原籍、居住所在地、家里人数、年龄、性别、与户主的关系等。户帖有帖、籍两联,并于两联骑缝处写上编号、钤印,户部尚书、侍郎以次官员,事先在户帖上押名。印制好后,出具榜文,颁发给州县官府;户帖下达到地方州县后,由州县正官兼任提调官,提调户帖勘合事宜。官员将辖区内百姓一一清点过目,按照户帖上所列项目一一认真填写,并押名。然后撕下籍联,将户帖交给各户收执;州县官吏回收完户帖籍联后,朝廷派军队介入进行驳查。军士分赴各州县,走乡串户,持户帖籍联挨家挨户比对核实所填写的内容,如发现官员隐瞒现象,将处以极刑。比对结束后,将户帖籍联统一交给户部存档;朝廷规定,户帖每十年重新编造一次,州县官吏每年都要统计辖区内的户数人口。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实行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抑制豪强,减免税负等。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洪武之治已经显现,百姓安居乐业,朱元璋在户帖的基础上开始推行黄册制度。黄册制度相比于户帖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史·食货志》载:“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朝廷把居住在城乡的每个住户按照籍贯、姓名、人口、田宅、地亩等逐一登记造册。每十年编造一次,每册一式四份,分别上报朝廷户部及省、府、县。因上报户部的册子封面是黄纸,故称为“黄册”。
  朝廷视黄册为国家典籍,颇为重视。皇帝郊祀时,中书省吏员专门将黄册陈列于坛下,以示荐予上天,皇帝率百官行祭天大礼。礼毕,黄册贮藏于南京太平门外后湖(玄武湖)东西二库。
  明代早期的黄册把人口分为三等:民籍、军籍、匠籍。民籍包括儒士、医生、阴阳卜士等。军籍有校尉、力士、弓手、舖兵等。匠籍包括厨役、裁缝、马船工匠等。另外,濒海地区盐户叫盐灶籍,佛教寺院有僧籍,道教观曰道士籍。明中后期,又增添官籍、商籍、先贤籍等。民户增有天地坛户、种树人户、坟户、光禄寺酒户、陵户、庙户、园户、瓜户、果户、米户、藕户、窑户、羊户、乐户等。凡各色人等均按从业类别登记户籍。人户以同姓著籍,禁止异姓合户。若有遗漏、脱户等,允许民户自行核实补报。《明实录》洪武十四年十二月载,“是岁,计天下人户一千六十五万四千三百六十二,口五千九百八十七万三千三百五。”
  黄册制度既是明代的赋役之法,也是明代的户籍制度。成为明代社会经济方面重要的基本制度。黄册制度在明代广泛实行,并伴随明王朝的兴衰史。从洪武十四年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共攒造了27次。据《后湖志》载,每次大造各地送南京户部转后湖收贮的黄册多达6万余本,至明末,所贮历代黄册在200万本以上。然而,由于改朝换代和战乱频仍等原因,遗存的明代黄册文书,多是在乡里保存的黄册底籍、草册及抄底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