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山东学政黄叔琳、黄登贤
2020年11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黄叔琳任山东学政时捐俸重修的青州松林书院。
     □魏敬群

  清代专司教育文化的高级地方行政官,称为“钦命提督某省学政”,简称学政。清代对学政的选拔标准很高,主要表现在对才学和出身的要求上,必须是进士出身,一般都有翰林院的经历。举人出身者虽属正途,有机会做很大的官员,但一般不可能任学政。学政虽然身在地方,却不是地方官,职责是“掌一省学校、士习、文风之政令”,代表皇帝在各地为国家教育士人,管理学校,选拔人才。学政一般三年一任。整个清朝,山东学政总计有120多人。在这些人中,有一对父子学政,就是黄叔琳与黄登贤。
  清代,顺天府大兴县黄村的黄氏家族,有五子登科的美誉。黄叔琳兄弟五个,两举人,三进士。长子黄叔琳(1672-1756年),字崑圃,号金墩,五岁时即由祖父日授经书,有神童之称。二十岁时荣膺探花,授翰林编修,累迁侍讲、鸿胪寺少卿、刑吏二部侍郎、浙江巡抚、詹事府詹事等,以文学政事知名于康、雍、乾三朝,著有《诗统说》《周礼节训》《夏小正注》《宋元春秋解提要》《史通训故补》《文心雕龙辑注》《砚北易钞》《砚北杂录》《砚北丛录》《养素堂文集》等。世人推为大儒,尊称其“北平黄先生”。清代诗人张元《上黄崑圃先生》诗曰:“北平夫子云霄客,清华家世文章伯。逸才旷代早著名,落笔千人皆辟易。”“辟易”为拜服、倾倒的意思。
  黄叔琳曾在山东先后任按察使、布政使和学政,颇有政声。“其起任山左,墨吏帖息,包苴不行。”“帖息”意为平服,“包苴”系指贿赂。其在“山东按察使任内,有属吏进所画扇十枚,公叹曰:‘民方苦潦且蝗,而足下顾暇为此!’其人亦大惭而退。”(陈兆崙《詹事府詹事加侍郎衔刑部右侍郎黄公叔琳墓志铭》)。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黄叔琳出任山东学政。“当尝督学山东时,毅然以兴贤育才为己任,捐修三贤祠于泰山之麓,奉宋胡安定(胡瑗)、孙明复(孙复)、石徂徕(石介),歆荐如旧俾学者知所景从。又复兴白雪、松林两书院,延师儒,选才隽,备膏火,造士多穷经敷用之英,翕然称盛。”他制定颁布了《学政条约》,内有崇尚经术、淹贯史传、取法先正、尊礼师儒、砥砺廉节等十条要求,并捐俸重修泰山三贤祠。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九月,泰山三贤祠落成,“公肃仪展谒,为立碑记其事,系以歌诗。”他还在济南大明湖畔建了一座三贤祠,在为齐鲁士人树立学习榜样的同时,他又兴复济南白雪、青州松林两处书院,延师选才,筹措办学费用,使得山左文教呈现繁盛局面。
  济南白雪书院位于趵突泉畔,前身是明代万历年间兴建的历山书院。黄叔琳上任后,“秋七月,兴白雪书院。会城旧设书院,日久废弛。公锐志振兴,延师儒,选才俊,俾肄业其中。时抚藩以下皆捐俸,以资膏火。公为经久远计,严课程,厚廪饩,一时人士鼓舞奋兴。如张君淳、李君元瓒、徐君士林、李君慎修、乔君世臣、李君元直、焦君祈年、卢君见曾、邹君丽中、张君元、宋君来会,皆公所造就也。”(顾镇《黄崑圃先生年谱》)。黄叔琳待诸生“谆谆然如家人”“平生接引后进,孜孜若不及。”(《黄公叔琳墓志铭》)他妥善处置临清武生李克信被诬案、临邑生员于宗鲁等八人抗粮案,诸生“士气翕然”。(《黄崑圃先生年谱》)
  青州松林书院建于北宋仁宗年间,院中有十三贤祠,祭祀宋代十三位德政显赫的青州知州,包括王曾、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等名人。康熙五十年(1710年),黄叔琳带头捐出俸禄,修复青州松林书院。黄叔琳之子黄登贤《松林书院记》碑文曰:“青郡向设松林书院,有祠,祀宋王沂公而下十有三贤,盖以策励后学,景仰前徽,志流风余韵于不衰也。康熙戊子、己丑间,先大夫视学山左,兴复济南白雪书院,时远迩翕集,至不能容。而松林书院日久就芜,乃复慨然捐俸重加修葺,进诸生而教诲之,饮食之。所成就者,如徐君士林,李君元直,丁君士偁,陈君有蓄,马君长淑,辛君有光,李君志远,刘君轶政,秦君纮,林君仲懿,王君瀛,孙君果,董君思恭,皆知名士也。先大夫之拔擢人材,振兴士气,类如此矣。”
  黄叔琳视学居青州期间,考核生员,评定等级,一丝不苟。对优秀者,他聚宴教诲之;对较差者,决不轻易降黜。知府、知县如因小故请求剥夺生员资格,他一概不准。现存松林书院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赵执信所撰《青郡僚属绅衿公立碑》称其“视事三年,清惠翔洽,政教修明,举前政之以尤异著者,有过之无不及焉。”以致黄叔琳奉调京官时,青州“人士皇皇,如失所恃”,在恳请山东巡抚上奏朝廷留任未果后,便在书院别置一祠,“跻先生于十三贤之间”,以示敬仰、爱戴之情。顾镇《黄崑圃先生年谱》称:“公在山左三年,培养人材,扶掖善类,汲汲如不及,颂声载道,上达九重,一岁中三迁其官。”
  黄登贤(1709-1776年),字筠盟,号云门,出生在济南大明湖南岸的学署里,其父黄叔琳时任山东学政。乾隆元年(1736年),他考中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刑部给事中、太常寺卿、漕运总督等,官至左副都御史。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黄登贤“奉命提督河南学政,特调山东。是时,寿张贼初平,士习民风亟须整顿,上以公有威望,故改用公。公之生也,侍郎公正提学山东,今相距六十六年而后继斯任。凡整饬士习,崇励风教,一以先侍郎为法。”(《黄公登贤墓志铭》)子继父任,且承父志。当时,济南百姓将大明湖边的三贤祠改为五贤祠,增加了施润章和黄叔琳两位山东学政中的佼佼者。黄登贤特去瞻谒,重加修葺,并置祭器,且自矢以先父为榜样,恪尽职守。乾隆四十年(1775年),黄登贤视学青州,莅临黄叔琳六十余年前捐俸重修的松林书院,对父亲恩泽青州士子,为国育才的政教伟绩感慨万分。他在《松林书院记》中称:“岁甲午,余复承恩命校士于兹会垣,白雪书院已废无故址,而松林巍然独存……今日幸登此堂,先人灵爽,实所式凭。予小子顾抗颜而步其后尘,毋乃滋愧也乎?诸生中有克世其业者焉,乃祖乃父,则固先大夫之所陶冶者也。余今又得与其后人讲论于一堂之上,亦可见诗书之泽长,而流风余韵尚未有艾也。诸生行自勉矣,余益当自励,以克笃前人光焉。”他视学齐鲁,风尘仆仆;讲学阅卷,亲力亲为;宵衣旰食,几无暇日。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东巡来到山东,黄登贤至界首恭迎圣驾,“上见公瘦,谕加意调养。盖公惟以尽职为念,虽积劳成疾,而犹不自知也。”黄登贤感激圣恩,不以自己身体为意,愈加勤奋。“恩赐之隆,方视前学政有加。是夏,按曹州阅卷不异常时,忽命子嘉绩具遗疏曰:‘生于山东,死于山东,命也。生于学署,死于学署,数也。吾分止此,夫复何憾!’且注书笥,他无所属。至夜,端坐而逝。”(《黄公登贤墓志铭》)“书笥”,即书箱。黄登贤嗜书如命,于此切实可见。这样一个爱书之人,却在纂修四库全书时,将家藏隋、唐、宋、元、明典籍131种捐献给四库全书馆。乾隆帝谕曰:“朝绅中如黄登贤、纪昀、励守谦、汪如藻,亦藏书旧家,并着每人赏给内府初印之《佩文韵府》各一部,俾亦珍为世宝,以示嘉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