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画里的光阴
2021年02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宋·李唐《策杖探梅图》局部
  《墨戏:人文古画三十品》 白音格力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萧萧

  人生几度诗意,不过诗酒茶花。尽管古人们生活在一个个动荡而不安的时代,既有狂躁跳跃,也有回归守成,但这不影响他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中国式的人文生活在古画里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他们寄情山水,悠游林下,披月山巅——漱泉,枕石,听松,探梅,涤砚,操琴,尝酒,试茶,观瀑,舞鹤,笑看风轻云淡、闲听花静鸟喧。古画无言,但赏画者有心。白音格力最新力作——从前慢书系新书《墨戏:人文古画三十品》教你用光阴里的古画之美链接内心、艺术与生活。
  寻幽探胜是古人人生一大乐事。他们游山玩水,不似现代人抱着征服之心,而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豆马寸人,须眉毕露。”看唐人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真是件劳神又美好的事。劳神是因为画作清晰图不常见,而其上之人物,骑行江边,或孤帆江上,抑或楼阁之中,林木之间,小到无从辨认,但又引人禁不住想一探究竟。待反反复复看那“豆马寸人”,看到“须眉毕露”,便欢喜得如入画中。有评说,此画可作《游春图》看,自然说的是李思训创作的风格深受隋代展子虔《游春图》的影响。从画意来看,却与《游春图》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之上江边四人,一人骑行,三人随行。随行者有牵马的,有提箪的,有挑扁担的。骑行者正悠闲坐于马背,风扬须飞。这样的春游算是兴致极高了,可以说是“浩浩荡荡”了,吃喝备齐,直待找了心仪之地,便可纵情畅饮,与春同住。他们游的不是春,而是乱世中那种不受拘束的心旅——岁月再多改变,我对生命的热爱不变。
  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至绿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骸。由此可见,古人非常注重健康的休闲活动。其中“逍遥杖履”在古画中亦是常见题材。执青青杖藜,宜悠游林下听松探梅。人能胸有丘壑,才见胸怀;山有千岩万壑,才见气势。听松,一定要听万壑松风。为什么是松风呢?明代刘基《松风阁记》里写出了松声的特点:“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但附着土石、山谷、水流等都不够悦耳,“独于草木为宜”。看巨然的《万壑松风图》,第一眼都会被那蜿蜒起伏、高低相接的山峰所吸引。近看细节处尤其打动人,小桥的左岸上,两棵怪怪奇奇的老松,攲斜向水:一松几近伏地,树干呈虬曲貌,另一松斜身相随。闻佛音,听溪响松风,人若居于此,高蹈远举,逸兴遄飞。自古赏梅分为三个阶段:探梅、赏梅和邂梅,以“花开将开未开好”探梅最有幽趣。李唐的《策杖探梅图》高雅幽独,逸兴孤清:画中一气定神闲的白衣人,扶杖面对两树早梅、一溪春水、一座小桥。不知那里是不是某山间水驿野村的一寓,但从画面上看,左边是枯寒山石,和一角茅草飞檐。近飞檐处的山石上,一株梅,虬曲攲斜而出,极散逸疏放。对面桥边,或者说顺着白衣人的视线而去的桥边,亦有一株,枝干更加苍劲盘曲,枝丫更加散逸奔放。最叫人欣喜的是,细看两株老梅枝条上,梅星点点,初含小苞,浅粉浅红浅白,不多,亦不少。感觉这些梅花小苞,正探着头望春呢!此时再想想白衣人策杖探梅梅探春,真是有说不出的好意趣了。
  古人常有登高望远之逸兴,可谓意趣高蹈。望远,神思缥缈,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大概文人都有此等雅好。陈洪绶《疏林眺远图》描绘的都是文人雅士远眺之闲情逸致,前者着眼“疏林”,后者聚焦“江水”。画中之景,也不外乎林与江了。此图远景,山石耸立,洲渚起伏,远云缥缈,有一种仙境之美。看少许,便觉得再往远处走去,便到了神霄绛阙之地。近景疏林不过是三棵树,但这三棵树长得各有特色,好似深山禅者,于大地的华卷之中,独抒性灵,别具一格。另有一圆锥形状的茅亭,在古画中是少见的,只一眼,便觉得那亭本身就是一首诗,随便起一句,都是画意——或者“一亭烟雨满江风”,或者“春岚一片映半亭”。
  长松静风围坐,高山流水抚琴。人生能有这样的闲暇时光,坐于一山中,喝茶听琴,风穿林叶,水过白石,何等逍遥。看元代朱德润《林下鸣琴图》便静在那里,心中有响水,有响琴,天籁之音,清旷之韵,徘徊不止。峰峦浑厚,连绵叠墨;杂树苍苍,犹闻风鸣;飞瀑锦带,遥挂门前;山洞通桥,曲折成韵……元人王蒙的《涤砚图》满眼山水气势,让人过目难忘。整幅画,茅屋二三,其中一老者坐于近水茅屋小院里,扬头须飞,不知所思。竹篱外,七八岁小童正水边洗砚。大概老者趁小童洗砚时正思索如何调山色水声入墨,构个好图,再题两句小诗。也许正有一位山外客,餐风饮露而来,老者要起笔作画,送一份情谊。小童并不知,只知洗砚送先生。
  今日,古人虽已去数百年,但那些高卧负暄、临帖刻竹、试茶洗砚、尝酒对画、听雨看山、湖上泛舟的闲雅生活,却在古画的记载中长存。这些古画是他们对历史的回望,对美好生活的描摹,亦是对人类文明的永恒追求与探索。
  其实,古人也好,今人也罢,终将成为历史。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竭尽所能,真实生动地在书中留下他们有价值的生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