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滕国与滕文公
2021年02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滕文公楼
  滕国故城旧址
     □马西良

  滕国,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处古国,在七雄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按照孟子“政在得民、以仁兴国”的主张治理,传31世700多年,后被灭。
  近日,随着滕国故城的保护开发,善文化广场建设和文公灵昭池的恢复重建,吸引许多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考察游览。追忆这个一度有“善国”之美誉的古滕国,寻找当年滕文公礼聘孟子寻求治国之道、以善治国兴盛于泗上十二诸侯国的足迹。
  雄伟壮观的文公台前两株古槐,苍劲古朴,左右对峙,枝繁叶茂,传为唐贞观年间所植,距今1300多年,仍然虬枝勃发,当地百姓尊为“神树”,被列为国家一级古树。台下不远有一池,传为“灵池”。
  据历史记载,当年滕文公效法文王筑灵台,掘灵沼,遍植莲藕,让广大国民前来一同观赏,与民共同欢乐。传说当年滕文公乘兴月夜赏花观景,走到池边,看着银辉映照灵沼池,荷花满塘,清风徐徐,心情甚是舒畅,只是蚊子嗡嗡飞窜,蛙声不断,大煞风景。文公随口说道:“如此美景,若青蛙不叫,没有蚊子,岂不更美哉!”话音刚落,池内的青蛙只是干鼓肚就是叫不出声音来,嗡嗡乱飞的蚊子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从此,灵沼池内青蛙不叫,也没有蚊子。
  拾级而上登上高台,视野开阔,清风徐来。台上殿宇回廊,雕梁画栋,青砖碧瓦,殿堂耸立,重现昔日辉煌。左右为立柱重檐、造型别致的亭子,专门设有石桌凳可供游人休息。中间廊道直奔古台主体文公楼,楼高十余米,分为上下层,蔚为壮观。一楼有武中奇先生手书“滕文公楼”和乡贤王学仲先生亲书“为善兴滕”,悬于楼上正中。厅内塑有《孟子·滕文公》记载的文公问政于孟子的彩塑蜡像。雕像神采飞扬,栩栩如生。滕文公神情激昂,双目如炬,右手前伸请教于高谈阔论、鹤发童颜的孟子,侧耳聆听孟子关于治国执政的教诲。文公右侧是文公的老师、太师然友和正在记录文案的左相毕战,君臣之间和谐相处,不觉威严,给人感觉完全是一派祥和的气氛。
  滕州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滕始于黄帝,因境内泉水“腾涌”而得名。根据考古发现,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又成为商代氏族的摇篮。周武王在灭商之后,大约于公元前1045年,为巩固周朝统治,平定“三监”及武庚叛乱,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东征先后平息了徐国、奄国及其他东夷方国后,将文王姬昌第十四子叔绣封于滕,开始了滕国建国的历史。叔绣及其子孙是周王朝派来东方监视东夷各国的亲信,滕国当初与鲁、卫、晋、郑地位齐名。
  滕国国君滕文公以方圆五十里的小国,与八百诸侯并立,七雄称霸,群雄逐鹿,小小滕国,自然是处于弱势地位。正是面对这种现实,胸怀大志的滕弘(即滕文公)自做太子时就忧国忧民。当了国君之后,滕文公礼聘孟子来滕国,寻求治国安邦的策略。滕文公把孟子请到上宫,用上宾的待遇招待他。然后向他问政。文公问孟子:“滕小国也,兼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滕国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是依附齐国还是依附楚国呢?)孟子告诉文公说:“这不是我所能回答的问题,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的话,可以挖深城墙外的壕沟,加固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城,百姓效死而不逃跑,这样就可以保住滕国。”文公又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效死而不逃跑呢?”孟子告诉滕文公要行善政、施善教,得民心者得天下。告诫滕文公:“民事不可缓也!”国君替百姓办事,要身体力行,赶紧去办。这样才能取信于民,造福百姓,老百姓就会归附于你。
  滕文公以孟子“政在得民”的主张治国,使滕国成为政绩卓越、人丁兴旺、民殷国富、“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众望所归的善国。因此滕小国以“善国”的美名独标于中国历史上。当年楚国研究神农学说的许行,是先秦诸子中较有影响的人物。他带着农具史书,慕名率徒十人来到滕国定居。宋国的陈相之徒陈良,与其弟辛,背着耒耜来滕国安家落户。小小滕国极度辉煌,成为万国朝拜的东方善国。从此,善国的美誉在这里诞生。滕国传三十一世,历时七百余年,于公元前286年被灭。
  文公台左掖门两侧有清代秀才魏积查砖刻楹联:“古迹进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高台东侧古建有“文昌阁”、“吕祖阁”、“功德祠”、“休息祠”等。台面有一巨石,上刻李白手书“壮观”二字。说明当时的宏伟壮观,曾被一代诗圣所感叹,留下了这千古墨宝。
  1992年,滕州市人民政府对文公台进行了重修,台东侧新建的碑林,陈列着历年来征集的碑碣、墓志、唐王室全造像碑、唐兴国寺碑、唐梁山耶娘碑、金太平院碑、金大定碑、宋太祖赵匡胤圣谕碑、元大清碑及华士奎等人的书法艺术石刻等。文公台的重修,使历史上曾一度辉煌的千年古国重新勾起人们的怀念,使享誉鲁南的古滕八景之一的文公古台得以重现,供游人游览观赏,怀思古之幽幽。
  滕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滕国古城的美好风景,是人们世代追怀向往的文化圣地。有诗赞曰:“灵台经始溯文王,继继绳绳率旧章。效法必能成不日,流风犹自忆甘棠。漫从汉宫评云露,奚向秦萧引凤凰。抚字愧予来善国,熙熙愿登共春阳”。清代县令王政借“文公古台”抒发自己的情怀,借滕文公效法周文王关心民间疾苦,执政为民的壮志,表示自己来到号称“善国”的地方做官,就一定与民同乐,关心百姓生活。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西汉时期,因不堪南梁、荆水的侵扰,滕的行政中心从滕国故都迁至地势较高的现城区位置,滕国旧址繁华褪尽,复归沉寂,只留下文公古台叙说当年的辉煌。明清以后文公台建庙立观,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圣地。
  古城像一位长寿老人,背负着数不清的岁月和伤痕从历史的地平线尽头蹒跚走来,这些斑驳的痕伤更加彰显出他不老的风骨,他依然那么气朗神俊,依然那么光彩夺目。昔日的繁华景象似过眼云烟,还依稀在我眼前浮现。漫步在滕国旧址仅存的一段如同土坝般的城墙下,拨开杂草丛生的城墙,发现夯筑的城墙上的土与耕地里的土不一样。弯腰垂手攥一把湿乎乎的城墙土,对着鼻孔嗅闻,仿佛闻到了春秋古国烟火的味道。
  历经沧桑,古城似乎变了,但又似乎没变。作为滕国历史见证的文公台,依然矗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让人们到这里怀古凭吊,叙说着昔日滕国的辉煌。
  城市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古滕国厚重的“善”文化和在“善”文化的浸润下的这片热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