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需尽快走向深远海
省科技最高奖获得者李华军:
2021年04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海洋工程的未来在哪里?”每当被问及这一问题,李华军都会给出同一个答案——深远海和南北两极。30多年来,他和团队在海洋科研的路上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4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华军获得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阿凤 吴浩 王世宇

  “我国目前的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家GDP的9%左右,跟发达海洋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谈及海洋工程的未来,李华军说,一定要注重两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是深远海,一个是南北极。
  李华军的科研路,也从近浅海的码头、海堤、人工岛、进海路、海洋平台等走向南海、“一带一路”沿线和极地地区。“服务国家战略,以工兴海强起来。”正是李华军及其团队孜孜以求开展研究的动力之源。
  多年来,李华军带领团队成员多次为南海资源开发装备的研发与空间利用工程设施的规划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以及我国未来重大海洋装备研发等出谋划策,担当智库使命。
  2000年,在南京开会的李华军偶然得知,位于渤海南部的埕岛油田存在过度震动现象。这是我国浅海区域投入开发的第一个年产量超过200万吨的大油田。这一问题被列为“中石化十大安全隐患”之一。
  得知情况后,李华军马上联系到埕岛油田,并从油田的检测报告中,推测应该是检测数据有差错。在尚未获得油田信任的背景下,李华军主动率团队登台,在风大浪高的寒冬中架设备、布仪器,吃住、办公都在工人临时腾出的储藏室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在多次分析、研究和模拟试验后,成功找到平台过度震动的原因,并给出了科学治理方案,最终仅用1000多万元的治理成本,避免了油田数亿元的损失。
  在此基础上,历经十余年攻关,李华军团队研发形成了新型海洋工程结构设计、安装、检测及修复加固成套技术,大幅提升了海洋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相关成果被纳入3项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并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当前人类对海洋的探知和了解仍然很低,2000米以下的深海观测尚属空白,深远海、南北极都是人类知之甚少的科学‘盲区’。进一步发展高端海洋科学装备,构建全海深、一体化、实时、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能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华军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