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之下,德国外交防务政策急转弯
2022年05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德国总理朔尔茨
     记者 赵恩霆

  5月3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就乌克兰局势交换意见。这次通话由马克龙提议进行,时长超过两个小时。次日,就有德国媒体向德国总理朔尔茨发问,是否也有相应的计划。对此,朔尔茨只是表示与普京有过多次对话,并称将继续下去。
  事实上,自去年底俄乌局势不断升级以来,去年12月上台的德国新政府的反应和行动就一直“慢半拍”。
  俄乌冲突爆发前,马克龙2月6日与美国总统拜登通话,接着在2月7日至8日先后访问俄罗斯和乌克兰;彼时,朔尔茨正在美国访问,直到2月14日他才去了基辅,当天返回柏林,次日再度启程访问莫斯科。值得注意的是,2月20日,马克龙与普京极为罕见地两次通话。相比之下,朔尔茨与普京的互动就显得很常规。
  然而,中规中矩的背后,朔尔茨政府却在酝酿德国外交和防务政策质的转变。
  俄乌冲突爆发后不久,朔尔茨就在2月27日宣布,设立总额达1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扩充军备,今后每年将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提高到北约要求的2%以上。而在默克尔政府时期,即便面对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施压,也仅仅表态逐步将军费占GDP比重提高,并将达到2%的时间表设定在2030年前后。
  这种“突变”只是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接下来德国打破数十年来“不向交战地区”输送武器装备的原则,向乌克兰提供反坦克导弹和防空系统等致命性武器。4月28日,德国联邦议院还通过一项议案,正式批准朔尔茨政府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且援助范围扩至重型武器。德国政府宣布向乌克兰提供一批“猎豹”防空坦克,这是德国首次援乌重型武器。
  看上去,德国接连做出颠覆性决策,用行动表明了支持乌克兰的立场,但乌克兰方面似乎没那么领情。去年年底以来,俄乌局势紧张之际,德国曾反对其他国家向乌克兰输送德制武器装备。即便后来态度有所松动,其起初的援乌军事物资也只是5000顶钢盔和一所野战医院。
  4月中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波兰四国总统一起从波兰出发,乘火车到访乌克兰首都基辅,与乌总统泽连斯基会晤。其实,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原本也计划与上述四国领导人一起访乌,但出发前被乌方告知“没准备好安排会晤”,因为施泰因迈尔与俄罗斯关系密切,他在基辅“不受欢迎”。
  随后,乌克兰政府主动邀请德国总理朔尔茨来访,理由是他“能做出实际的决定”。德国总统属于虚位元首,总理作为政府首脑主导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执行。
  此事令德国上下十分愤怒,朔尔茨本月初明确表示,近期不会访问乌克兰。他强调,“乌克兰不能一边接受德国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同时又拒绝德国总统访问。这是不可接受的。”但乌克兰驻德大使梅里尼克“补了一刀”,称朔尔茨“摆出一副受委屈的样子”。这位大使还曾公开指责施泰因迈尔与俄罗斯存在亲密关系。
  施泰因迈尔之所以被乌方认为对俄太友好,很大程度上缘于其担任德国外长期间,曾是俄德之间“北溪-2”天然气输送管道项目的推动者,而乌克兰一直反对这一项目,认为“北溪-2”是俄罗斯绕过乌克兰向欧洲输气的地缘政治工具。
  默克尔时期,德国顶住美国压力推动“北溪-2”项目完工,并进入投产前的审批程序。为了照顾乌克兰的利益诉求,默克尔还承诺确保乌克兰的天然气过境国地位,确保从俄方收取过境费。
  实际上,俄乌冲突以来,德国在对俄能源制裁问题上的态度,也是令乌克兰不满的一大原因。朔尔茨政府叫停了“北溪-2”项目审批,但德国高度依赖俄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等能源,且能源转型尚待时日,因而反对对俄能源禁运。
  不过,近来德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发生转变。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表示,俄罗斯天然气在德国天然气进口中的占比已从55%下降到35%。据报道,俄罗斯石油在德国石油进口中的占比也从去年的35%降至目前的12%。哈贝克说,德国已经能够承受对俄石油禁运带来的后果。
  俄乌冲突冲击并重塑着欧洲地缘安全格局,德国在外交、防务和能源等领域做出政策调整,也是复杂国际局势下欧洲寻求加强战略自主的一个表现。尽管转变幅度很大,但过去数十年来德国相关领域政策基本原则的影响仍在延续,尤其是在国际争端乃至战争问题上。
  德国本月初的民调显示,46%的受访者支持向乌克兰运送武器,低于4月初的53%;反对的比例则从4月初的33%升至44%。另外,57%认为对乌提供武器会导致战事扩大,外溢至其他国家,甚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70%认为俄乌冲突只能由外交途径和谈判解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