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不再稀缺“清水绿岸”重回身边
山东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
2022年05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落户山东,图为马踏湖里的斑嘴鸭。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供图
  东平湖出现1500多只珍稀动物青头潜鸭。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供图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日子越来越多,水环境也越来越好,“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重回身边……山东生态环境治理从源头防治下手,到如今,已经实施了两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记者 张玉岩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日子越来越多
  对于近年来的环境变化,环保公益组织绿行齐鲁负责人郭永启感受颇深。绿行齐鲁主要从事环境污染监督和河湖保护的工作。“在环境污染方面,我们通过自媒体和自主调查发现的污染问题变少了;在河湖治理方面,岸边的违法排污口少了,河流也逐步恢复优美的自然风光。”郭永启说。随着环保现状的变化,绿行齐鲁的工作重心也从关注环境污染监督和改善,向促进社会公众参与和美好环境的体验调整。
  对普通群众来说,最直观的感受还是“气质”不断变好,“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日子越来越多了。
  从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一组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全省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9μg/m3,较2017年改善27.8%;优良天数比例71.1%,较2017年改善6.0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3.6天,较2017年下降71.0%。
  除了气质数据的不断改善,山东的水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重回身边。
  济南的小清河曾经是有名的“小黑河”,2018年,济南成立小清河攻坚指挥部,系统推进小清河综合治理工作,编制了《济南市小清河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提出了八大类54项工作措施,治理黑臭水体。2020年,小清河辛丰庄出境断面水质连上三个台阶,年均浓度达到地表水Ⅳ类水体标准,实现自1972年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好水平。同时,48公里长的小清河风貌带建成开放,形成独具特色的最长沿河景观带和健身绿道。
  2021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5.2%,其中可比断面较2017年提高22.9个百分点。在“十三五”末历史性地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的基础上,又历史性地全面消除了五类水体;南水北调东线的南四湖、东平湖水质保持在三类及以上;全面完成市级及以上、县级、农村“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问题清理整治,巩固提升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近岸海域水质提升,2021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92.3%,较2017年提升2.5个百分点。
  此外,在土壤污染防治上,完成了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划分了耕地环境质量类别,对受污染耕地全部采取了安全利用措施。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进重点重金属减排和涉镉等重金属企业排查整治,“洋垃圾”实现“零进口”。多部门联合开展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运输、处置”全链条拉网式、起底式排查整治,实施“万企全员警示”行动,严打涉危险废物违法犯罪。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2017年,“散乱污”企业治理被列入全国年度环保工作重点,山东也敲定了明确的时间表。据此前新闻发布会数据,2018年至2020年间,山东全省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关停化工生产仓储企业1500多家。 
  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治理更是从源头防治下手,山东开始了调结构之路。到如今,已经实施了两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深入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农业投入和用地结构调整。对新(改、扩)建“两高”项目,坚决实行产能、能耗、煤炭、碳排放和常规污染物“五个减量替代”。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用好结构调整优化腾出的“笼子”,培育出更多的“靓鸟俊鸟”。
  “十三五”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39%,能耗总量累计增加2495万吨标准煤,均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三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17%,能耗增量控制在4070万吨标准煤以内的目标任务。
  结构调整之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2020年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7年削减19.9%、20.5%、8.6%、10.4%。
  污染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也越来越美。
  今年2月,东平县护鸟观鸟协会在东平湖记录到1500多只青头潜鸭。经专家确认,这群青头潜鸭为目前国内记录到的最大单一种群。青头潜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对栖息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而这次东平湖发现的青头潜鸭数量,已经超过2020年调查的全国总量,这与东平湖生态环境改善有着密切关系。
  为推进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山东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以泰山等区域为重点系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全部整改销号。此外,山东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在东营成立黄河流域首个生态环境观测站,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数量居全国第二。全省17地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生态环境的持续扩容,大大丰富了生物多样性,黄河口东方白鹳、黄黑嘴鸥等珍稀鸟类群集,近海海域大叶藻、斑海豹等濒危生物明显增多,久违的江豚也再现身影,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山东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