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走弯路
2022年05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白湖

  前段时间,在看厚厚一本的《梵高传》,边看边教育孩子:人要少走弯路。谁知道女儿马上怼我:“多走点路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为了论证少走弯路的必要性,我试图给她讲梵高的故事,没讲两句,她又马上阻止我:请不要剧透!
  看看,现在当一个苦口婆心的母亲太难了。不仅如此,女儿还不依不饶反问我:“你小时候要上网课吗?”是哦,时代不同了,再依靠我有限的认知去教育孩子,看来是行不通了。
  立夏那天,刚好看到一个新通知,以后中小学生劳动课要求有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那就不是现在假期里布置一个“我帮妈妈做家务”的小视频这么简单了,那是要真的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自立勤奋的习惯和精神了,自己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这是最起码的,高年级的孩子还要求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为他人服务和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只要求孩子“读书好”已经是过去式的单一认知了,一厢情愿按自己的老一套去要求孩子“少走弯路”,小家伙们也并不领情。原本这世界上就没有什么笔直的道路,哪一条路不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么想,我又在脑海里开始了新一轮的认知更新,可抓狂的是,明明已经按着最新的教育理念去好好讲道理了,好话说了一箩筐,孩子为什么就不听呢?
  朋友丽华更郁闷,一家人使出吃奶的力气供孩子出国留学,去英国读了四年昂贵的艺术管理,去年毕业,一家人满心欢喜以为孩子会找一份优越的工作,谁知道女儿一声不响跑去非洲了,她听到消息后差点没失声痛哭,感觉自己的一番心血全付诸东流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讲的是人内心的信息相互冲突,也就是人的认知水平与实际发生的情况存在分歧,会导致不愉快的情绪。我现在就处于“认知失调”的心理状态,明明出发点是为孩子好,但“熊孩子”偏偏要自己去撞南墙,理性的我与感性的我动辄掐架,时而狂喜,时而狂怒,已经是一个暴躁的矛盾体了。丽华说,她也是。
  来自权威部门、来自教育专家、来自优秀的“别人家孩子”的信息实在太多太多,这些新信息往往更新迭代也快,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会给出完全不同的解答,这时候,简直让人“认知混乱”。怎么办?恐怕只能像小时候学的课文《小马过河》,最终还是要靠小马自己去淌过横亘在它面前的每一条河流。
  科幻小说《三体》里有这样一段对话:“我只是想和您讨论一种可能:也许爱的萌芽在宇宙的其他地方也存在,我们应该到处鼓励它的萌发和成长。”“为此,我们可以冒险。对,可以冒险。”这段对话引用到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上,好像也适用。
  也许做家长的,原本就不必时刻扮起教育家的模样,好像什么都懂,对孩子的未来指手画脚。家长应该提供一种清醒的爱,及时松开手,鼓励孩子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去冒险,去探索更多的可能,同时,我们也一直在路上,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面对教育和生活上的挑战。
  所谓的不走弯路,也只是为人父母的一片痴心。“认知失调”所带来的冲突,并不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因为比起脑子里想的,我们的行动力更胜于一切。再过十年二十年,孩子大概也只是成长为比我们更强一些的普通人而已,只有极少数的孩子真正实现了人生逆袭,并且没有可复制性。
  所以,与其唠唠叨叨提醒孩子少走弯路,不如鼓励孩子,这是你自己的人生,好好享受你的人生,大胆走你自己的路吧!就好比梵高,如果他听从那位成功的画商弟弟的建议,现世安稳,创作出符合商业要求的画作来,可能就没有那个能画出举世震惊的星空和向日葵的梵高了。当然,这个例子并不十分恰当,梵高是极致的天才,他的一生太过疯狂。
  但道理是一样的。要基于每一个真实的个体去评估自己,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孩子,每一个人都有闪闪发光的一面,有积极、努力的时候,也有偷懒、懈怠、拖延的时候,会做一些愚蠢的事,但不要因此高估自己或否定自己,这些都是一个普通人一生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畅销书作家江鹅在《俗女养成记》中说:“不用别人的眼睛看自己,就会有选项,天不会塌下来,把握有限的今生,耸耸肩,挺这个既优秀又普通的自己一把吧。”那么,就不要再纠结了,先做好自己,这个优秀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榜样,胜过一切说教和唠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