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的三个维度
2022年06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许东

  “山东手造”作为目前我省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工程,以集成、集聚、集约的方式塑造传统手工艺区域公用品牌,在立意、定位和布局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打造好“山东手造”品牌,需要从地域、文化和产业三个维度对“山东手造”进行细致入理的剖析,立足优势强项,深耕人文沃土,助力产业升级,使“山东手造”成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一是地域维度。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是生存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由此形成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从事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创造活动。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山东人民在岱青海蓝之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为打造“山东手造”提供了肥沃的人文土壤和坚实的发展支撑。
  具体而言,我们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省级名录1073项,市级名录4121项,县级名录12758项,总量居全国前列。此外,山东产业结构均衡性和协调性较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有100多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位,145家企业入选单项冠军企业名单。2020年,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在传统手工艺品方面,山东共有各类传统工艺类企业和经营业户119万个,直接从业人员350余万人。潍坊风筝、博山琉璃、临沭柳编、德州黑陶等已成为誉满海内外的“山东手造”的亮丽名片,泰山桃木雕刻工艺品、铜金蟾铜器、黄铜工艺品、持棠无火香薰、香氛蜡烛等产品作为“山东手造”的优秀代表入选第一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单。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备的产业基础和有力的政府背书为我们做好“山东手造”品牌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我们要有充足的信心、坚定的决心和足够的耐心,将“山东手造”品牌打造好、利用好、发展好,使传统“老手艺”焕发时代“新生命”。
  二是文化维度。山东手工技艺根植于齐鲁大地,在齐鲁文化发展演变进程中扮演着参与者、构建者和助推者的重要角色。“山东手造”凝结着古往今来齐鲁匠人的经验和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气质,蕴含着新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可再造、不可多得、不可忽视的“文化资本”。我们要将打造“山东手造”品牌的过程,不仅看成一个塑造手工艺区域公共品牌,促进我省文化创意产业提档升级的过程,也要看成一个以物载道、以器弘道,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讲好“山东故事”的进程。
  一方面,阐释好“齐鲁造物哲学”。山东手造大多数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有技艺、有传承、有历史、有创新,千百年来浸润于儒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齐鲁文化场域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造物哲学。例如,名扬海内外的鲁菜彰显了“文质相含”“以物比德”的儒家造物观;临沭柳编、胶东纸笸箩蕴含了“节用为本”“致用利人”的朴素造物思想;博山琉璃、莱芜锡雕体现了“尊礼造物”“制器尚意”的造物理念;曲阜楷木雕、东昌葫芦画则呈现了“象法天地”“道器合一”的造物哲理。这些造物观念凝练了千百年来齐鲁匠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体悟和智慧,彰显了谨遵法仪、崇智求真的态度和精神,是技与道的统一,是道与器的融合,是现代意义上工匠精神的历史表达和人文呈现。打造好“山东手造”品牌,要重新审视机械、固化、批量的现代工业制造理念,将手造产品的设计、制作和生产过程视为“齐鲁造物哲学”动态生成、活化演变和创新发展的进程,针对“山东手造”所牵涉的多样技艺类型和丰富技艺形态,做好溯源、深挖、细研工作,提炼文化内蕴、洞悉文化肌理、传承文化血脉,为“山东手造”贴上造物哲学的“金名片”。
  另一方面,讲述好“山东手造故事”。《周礼·考工记》记载:“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山东手造”向世人呈现了一物一品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深层演绎和映衬着的是鲜为人知的匠人春秋和匠人风骨。无论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鲁派内画重要传人王孝诚、东昌葫芦雕刻国家级传承人李玉成,还是鲁绣传承人牛玉叶、聂氏铜器铸造工艺传承人聂强,一辈辈、一代代“山东手造”工匠艺人在学艺、创作、创业、守业、传业过程中,留下了珍贵的手造记忆,真实展现了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匠人风骨,完美演绎了敢想敢拼、勇于创新的匠人精神。我们要全面系统做好齐鲁匠人“山东手造故事”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工作,赋予“山东手造”更多的文化存在感和历史厚重感,让“山东手造”的一品一物成为讲述“山东故事”的“代言人”和“播报员”,让厚德诚信、勤劳质朴、刚毅果敢、求实创新的山东品格,伴随着一件件“山东手造”传到五湖四海、传进千家万户。
  三是产业维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价值的追求是传统手工艺得以延续传承的根本所在。与现代工业相比,传统手工技艺多孕育于古老农耕文明之中,在运作方式、机制结构、社会基础和影响范围等方面与现代工业文明有着较大差异。一些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被收藏、陈列于博物馆中,隔离于百姓日用之外。还有一些手工艺在机械化生产的促动下,过度生产、无效复制、粗制滥造,“去手工化”现象较为突出。对于“山东手造”而言,如何能够跳出传统手工艺在现代转型中的发展窠臼,根本在于用好“两创”这把金钥匙,以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为切入,将传统手工技艺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导入当代社会生活及产业体系之中,找准、筑牢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
  一方面,“山东手造”传统手工技艺多立足于乡村,以师徒传授或以血缘关系代际继承,在多年的孕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和人文性格的文化生态。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工作意见。这为我们依托“山东手造”以点带面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科学指引,要以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山东手造”原初文化生态为前提,在推进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过程中因地制宜植入手造元素,打造一批“山东手造”特色村落,丰富和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供给。
  另一方面,强化“山东手造”IP对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拓展研学+手造、演艺+手造、游戏动漫+手造、影视+手造、摄影+手造等新型消费热点,推出更多高品质、个性化、定制型文化产品。加快“山东手造”与互联网、农业、工业、信息技术、体育竞技、红色教育的互动融合,推进体验型、创意型、科技型、文化型、复合型文化综合体建设,促进新型文化业态的高效孵化和智能升级。
  最后,强化数字赋能,大力发展“智慧手造”。推进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创意设计、生产制造、运营推广、交易销售等“山东手造”全产业链的应用。搭建以视觉与图像识别、算法驱动、个性推送等为支撑的“智慧手造”管理、营销、服务平台,推进抖音、快手、小红书、微信、微博等“山东手造”融媒体宣传营销矩阵建设,加快“山东手造”与“好品山东”“好客山东”等山东外宣品牌的组团并进、一体传播,依托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头部电商平台,建构“山东手造”线上销售网络,促进“山东手造”资源系统整合及产业要素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