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年集了,老班!
他卖了20多年黄面窝窝,在吆喝声中留住年味儿
2023年0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当老班来大集上卖黄面窝窝,就意味着年味浓了。
     又到了一年里老班最忙的时候了。
  氤氲在热腾腾的蒸汽里,济南仲宫大集上,班风玉吆喝着刚出锅的黄面窝窝,米香和枣香从这方小小的摊位,被赶集人带到了大集的角角落落,带到了每一个期盼着过年的家里。

  文/片 记者 夏侯凤超 杜春娜 

吃了黄面窝窝
就是过年了

  南山人对黄面窝窝有着特别的感情。到了冬天,尤其到了年下,黄面窝窝就出现在大集上,一年又一年,成为和村民之间的约定。
  每到过年,黄面窝窝就成了集上的“网红”。拳头大小的一个,小米黄的外表,被捏成窝头的样子,上面尖尖的一角,下面被挖了一个洞,还有两三颗枣子和在面里,枣子和面融在一起,都是颜色鲜亮的主儿,谁也不让谁。可偏偏就是这小米黄和枣红的搭配,喜庆又漂亮,在大家的眼里,成了年味的代表。城里来赶集的,不知道这叫啥,看着这一锅锅的窝窝,探过头来问,“年糕怎么卖?”
  集上卖黄面窝窝的摊子不少,逛着逛着大集,闻着热乎气儿和枣香的地方,不远处可能就是一个摊子了。没有吆喝和叫卖,这些扑面而来的香气和长长的队伍,就是摊子最好的招牌。老班的摊子,就是集上黄面窝窝摊子中的一个。
  班风玉今年56岁,黄面窝窝已经卖了二十来年了。老班的窝窝摊,在大集中挺好找——老班有自己的招牌,摊子边高高地竖起一道“老班家黄面窝窝”的牌子,还写上了自己的电话。再加上摊子就离仲宫大集的出入口不远,老班的这个位置,就是大集上人多得挤不动的地方。
  老班也挺好认。老班在大集上爱戴顶黑色的鸭舌帽,时间长了,帽子都有些褪色了。眼角层层叠叠了几道皱纹,忙起来的时候,老班总是眯着眼,眉头皱起来,和皱纹形成了平行线。老班穿着黑色的棉袄,外面又板板正正地套上一个深蓝格子的围裙,围裙正中间,还带着一只小熊,给这个看起来粗糙的汉子添了一丝温柔和俏皮。
  “吃了黄面窝窝,就是过年了。”喧嚣的大集上,老班也在忙碌中享受着自己的年味。
蒸了一锅又一锅
一晚上没睡

  从过了小年开始,老班的蒸锅就没停下。
  黄面窝窝的工艺不复杂,准备好精心挑选的黍子面,这是窝窝能又香又黏的关键。面里加的水也是有讲究的,窝窝上要用枣,老班就用高压锅熬好枣水,把枣水加进面里,这样蒸出来的窝窝枣香和粮食香气融在一起,味道和谐,口感纯正。
  老班制作黄面窝窝的地方,是自己的店。卖了二十多年的黄面窝窝,老班在公交站附近也开了一家窝窝店。赶年集的人多,要黄面窝窝的人也多,无论白天黑夜,店里和集上一刻也没停过。
  “从昨天晚上6点半就开始蒸,蒸了一晚上,现在店里还没停呢。”老班手里边忙活边告诉记者。老班一个人忙不过来,店里基本都是儿子管,到了最忙的时候,店里干脆雇了十多个人,不干别的,就为了做好这一锅锅的黄面窝窝。
  “白天主要是工人来捏面和揉面,一边干着这些一边蒸,到了晚上,就是一锅一锅地蒸了。”老班的店里有四个大锅,捏好的黄面窝窝整整齐齐地摆在蒸笼上,七八笼一锅,一次蒸好就需要一个多小时。白天干下来,二十来锅是有了,晚上接连不断地蒸,一晚上就有几十锅,“一晚上没睡”。
  黄面窝窝热着吃软糯,冷着吃有股艮劲儿,回家之后一加热,蒸或者煎,又能回到香甜软糯的口感了。卖了二十多年黄面窝窝的老班,四五年前把这项技能连同店,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小班。儿子和儿媳在店里张罗着客人,老班就开着车,拉上50多笼窝窝去赶集,在大集上卖。 
头发花白的老人来了
五六岁的孩子也来了

  “老班给我来一块。”“好嘞!”
  “老班,我把钱转过去了。”“好嘞!”
  “帮我切成两块吧,我送人。”“好嘞!”
  老班热情又朴实,多年做生意下来,老班也有个口头禅,“好嘞。”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老班就算紧锁着眉头,一听到顾客的声音,他也热情地回上一句。老班的摊子上,有一个小喇叭,喇叭里反反复复地放着“黄面窝窝”,但比喇叭和集上喧闹的声音更响亮的,是老班的声音。
  询价的声音此起彼伏,操着济南话的老师儿一个接一个。老班的摊子上没写价钱,6块钱一斤的黄面窝窝,来一个人询一次价,老班耐着性子吆喝着,在声声的吆喝声中,黄面窝窝空了一笼又一笼。5分钟,一笼满满当当的黄面窝窝卖完了,15分钟,四笼卖完了。
  大集上,有不少人是冲着老班来的。询完价之后,有熟客嘟囔着,还是6块呀。老班略带沙哑的嗓门儿喊着,“还是6块,6年了,没涨钱!”碰见熟客,老班也不时搭个话儿;有第一次来说想尝尝的,老班也干干脆脆地切上一块,递给对方。老班做人和做生意一样实在,这些年攒了不少回头客,有河南的客人早早就开始问,也有河北的客人干脆加了微信,想吃这一口的时候,就给老班发信息。
  黄面窝窝是老济南人心中的年味儿。来找老班的,有花白着头发、说话声音需要提高声量的老两口,他们咂摸着香甜的黄面窝窝,掏出口袋里的现金颤巍巍地交给老班。有带着孩子的年轻夫妻,五六岁的孩子啃着棉花糖,看着诱人的黄面窝窝,吵着嚷着让爸爸妈妈买着吃。也有慕名来济南赶集的外地客人,一听是济南过年要吃的传统,又听着“年年高”的好寓意,就干脆来上半笼,自己吃,也带给家人吃。
  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孩子还是老人,在黄面窝窝的香气中,年味儿浓起来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