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平台,总有这样一群人,会习惯性地与大家唱反调。大众口碑普遍较好的一部电影,他们会阴阳怪气地说:“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部电影不好看吗?”评分接近满分的餐厅,他们会说:“只有我觉得这家餐厅不好吃吗?”在互联网世界,人们会把这些人称为“杠精”,而在心理学领域,这类人属于“对抗型人格”。
记者 刘通 通讯员 李加鹤
“所谓对抗型人格,就是不管他人说的内容对或不对,都习惯性地无视、忽略,甚至曲解讲话人原本的意图,仅仅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以此来显示自己智力上的优越感,凸显自己。”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杨楠介绍,对抗型人格几乎不会反省自己的错误,通过挑刺、寻找其他人的语言漏洞来攻击人,但这类人又不会提出真正有意义的建议或观点,而是单纯为了享受自己反驳的快感。
“杠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抗型人格的家庭往往都不是很幸福。”杨楠表示,网友们常说“嘴巴这么毒,想必生活过得很苦吧”,尽管是针对“杠精”的调侃,但确实是大部分对抗型人格的真实写照。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几乎代表了孩子的整个世界,孩子所做的一切,基本是为了寻求父母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孩子会遭到父母的否定甚至责骂,这类孩子幼年时或许内心会极度自卑,长大后则会不自觉地像当年的父母一样,通过贬低别人来寻求自身价值,即成长为心理学中的对抗型人格。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对抗型人格,又该如何与之相处呢?
专家建议,对抗型人格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有过创伤,“自尊心”非常强,想与他们和平交流务必小心翼翼。“最好的办法就是服从、顺从,在无关原则的问题上,尽量顺着说,不要与其产生争执。比如你喜欢的电影他却评价很低,你可以回答‘好好好’或‘对对对’,毕竟电影是主观的,他的评论也不会对你的生活产生质的影响,因此大可不必与其争执。”杨楠说。
强烈的争执并不会让“杠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真理越辩越明”只存在于两个绝对理性的人的交流中,与对抗型人格争执,只会激发其强烈的胜负欲,对方甚至会为了吵架而丧失理智,与你死磕到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