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长制为牵引,打造水系绿化新模式
鱼台县擦亮“生态绿”,实现绿富共赢
2023年08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依河建林
构建绿色生态廊道

  沿着新修的沥青道路,在惠河两岸,栽植的水杉、中山杉,形成了巨大的绿色生屏障,环境十分优美。
  “原来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后来进行了整理,尤其这几年,进行了造林绿化,现在生态环境非常好,都成为我们村的后花园了。“附近的村民陈坤,只要有空就会带着孩子来游玩,尤其一到周末,还会邀着亲戚朋友,在家门口来一次集体郊游。
  为改善人居环境,鱼台县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的同时,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以林长制工作为引领,县总林长亲自挂帅,成立全域水系生态治理指挥部,对连接南四湖的7条河流实施水系绿化生态治理工程。
  “惠河就是其中的一条河流,全长25公里,两岸已种植水杉、中山杉1.3万余株,形成了一道生态廊道。”作为惠河县级林长,鱼台县政协副县级干部岳四清一月至少会来惠河巡林两次,现场协调解决绿化工作中的问题和难题,承担着这片林子的总看护职能。
  除了县级林长,镇村两级林长及各村管护人员也会定期巡查,及时对各自责任区域内的绿化树木进行施肥、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确保惠河绿化苗木成活率并长势良好,形成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的美丽宜居环境。
林下经济
促进百姓增收致富

  为了让生态更绿,鱼台县借力“林长制”,全面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全县共确定各级林长666人,其中县级林长22名,镇级林长193名,村级林长451名,推行林长制实现“林长治”,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上正被绘上浓浓绿意。
  在鱼台县东鱼河西侧,有一处200多亩的果园,苗木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这都是今年3月份刚种下的苗木,主要是苹果和梨,”看到果树的长势,果树种植大户韩绵顺高兴地说“现在还在生长期,长得这么好,都超出了预期。按照现在的行情,整个果园预计产值在在150万左右。”
  据鱼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介绍,2022年以来,鱼台县投资6000余万元在惠河、西支河、东鱼河等河流两岸共种植水杉、中山杉、红枫等绿化苗木8万余株,绿化堤岸100公里,在河堤外侧二滩种植桃、梨、苹果等果树苗2000余亩,形成了水清、岸绿、景美、民丰的“7河14岸”绿色水系廊道。
  “通过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切实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同时,发展堤岸经济林增加了农民收入,形成集‘自然—生产—休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有力推进了乡村振兴。”张军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台县以林长制促“林长治”,推动林长制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更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民惠民新优势,让绿色成为了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记者 于伟 张清直

  8月的惠河,荷花盛开,河堤两侧的杉树绿意盎然,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游玩,邂逅一场“诗和远方”。其实,这一幅绿色画卷的形成,离不开当地林长制的实施。
  鱼台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充分利用水系优势,挖掘造林绿化空间,在县域河流堤两侧实施高标准廊道绿化工程,打造了水系绿化新模式。
  惠河两岸,绿意盎然。
  扫码看视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胡亚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为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中华文明源于中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国各族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在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的基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给养。
  一、协同万邦的理念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它历经炎黄、尧舜禹、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秦统一六国,其间虽然也有一些矛盾和冲突,但协同合作、敦亲睦邻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使得中华民族即使在最脆弱的情况下也没有分崩离析,而是向着更具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不断前进,其根源就在于协同意识和合作理念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这也是中华民族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发展壮大的核心密码。《尚书·尧典》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协”是会意字,“十”是众多的意思,“办”是指同心协力,合在一起则表示大家齐心协力;“和”为形声字,本意是指和谐,“协”与“和”字连在一起,意味着要想实现万邦和顺,唯有众志成城、通力合作方可成行。这句话旨在劝诫为国者既要精心治家,又要以团结各方为目标,齐心治国,如此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协和万邦”由此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与核心价值之一。
  二、崇尚一统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底色
  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保持紧密团结的关键所在,这种向心力源自于共同遵循的“道”,“道”指的是王道,即尊王攘夷;而凝聚力则是从代表正统和统一的“统”中而来。回溯历史,作为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在历史长河中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独特地位。《春秋·公羊传》首见“大一统”一词:“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自夏王朝建立以来,大一统的格局逐步形成,而后的商朝、西周延续了夏朝奠定的大一统格局。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王分封功臣、周室宗亲,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由此开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西方的冲击之下优势渐衰,但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在许多仁人志士的救国方案中仍在不断觉醒和再造,并在近代背景之下得到革新和改造。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尽管也出现过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
  三、重德贵和的传统塑造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标识
  中华民族的道德思想由来已久。据《尚书》记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这是我国历史典籍中最早的一次实行德育的文字记载。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从诞生之初就十分重视“德”的巨大作用。而“德治”观念的集大成者,正是孔子。孔子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孔子以及后来的哲学家们也致力于思索世道民心,立足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以宽广的眼界和胸怀对其加以发扬与继承,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孔子也被尊称为“万世师表”。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髓之一,“贵和睦”“尚中道”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一种向往与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论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我们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处理民族关系的要求和基本原则,就是这种“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四、家国同构的情怀熔铸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想追求
  中国人有着深入到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家国同构”,其中家为血缘宗法家族,国为王朝所代表的政治共同体。不管世事怎样变化、王朝怎样更替,对原乡故土质朴的深情始终渗透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对多元一体国家的认同始终召唤着华夏儿女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将“求大同”作为奋斗目标。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群雄并起,礼坏乐崩,社会无序。针对当时急剧动乱的社会现状,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礼运》篇提出了“大同”社会的崇高理想,给人民塑造了一个充满正义、和平、幸福的理想社会,显示出中华儿女以及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高尚追求和境界。中华民族一直秉承着世界大同理想的理念,这在很多地方都有所体现。如,在疆域上,提出“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在文化上,提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在怀柔远人、协和万邦等世界观念的影响下,随着民族融合的历史演进,“华夷”之别、“华夷”之辨逐渐消解于“世界大同”的观念中,各民族最终交融汇聚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作者系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