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国际零碳岛暨海洋生态文明专题会议举行
着力打造国际“零碳岛”的长岛样板
2023年09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 于洋 闫丽君 李殷婷

  8月30日,长岛国际零碳岛暨海洋生态文明专题会议在烟台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会议主题为聚焦生态保护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建设长岛国际零碳岛,全力打造“两山”理论蓝色实践样板,为全球海岛绿色低碳治理提供“长岛最佳实践”。会上,众多院士、学者、资深从业者依次登台,为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凝聚起强大力量。
  巧用“加减乘除”让碳归零
长岛植被覆盖率54%

  什么是零碳岛?
  今年5月22日,长岛国际零碳岛研究工作正式启动。所谓“零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得岛上交通、能源等各个系统节能化、环保化,最终造就“零碳岛”。会上,长岛综试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专职主任李明涛表示,目前,各科研团队以碳汇增汇、清洁能源低碳、减污降碳、零碳旅游等8个研究方向为重点,以高标准建设国际零碳岛为目标,加快形成科研成果。
  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长岛以生态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巧用“加减乘除”让碳归零。
  做加法,首创“金融+生态修复+碳汇”模式,发放全国首笔碳汇贷,同时提升绿色植被的覆盖率,达到54%;修复海岸线,提升绿色碳汇储备。
  做减法,清洁能源供暖实现长岛城区全覆盖,每年可节煤2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万吨以上,显著降低了大气污染。
  做乘法,海岛全域旅游领跑全国,城市公交和旅游公交全部实现新能源化,五星级渔家乐民宿获评数量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
  做除法,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垃圾分类的理念得到普遍认同,同时实现了污水处理全覆盖。
  会上,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管委副主任田存基介绍,目前长岛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54%,通过开展本地调查,大力营造海藻场、海草床,下步,严格按照发展规划,推出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新路径。
  主旨演讲中,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韩广轩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核算了近五年长岛碳排放情况,发现碳排放量逐年增长,主要原因是电力消耗的增加。其中,2022年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为23万吨。
  “具体分析碳排放的特点可以看出,长岛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集中在能源活动,占99%。在能源活动中,电力和船舶营运又占了大部分。同时,长岛人均碳排放量是5.8万二氧化碳当量,低于全国人均9万—10万二氧化碳当量。”韩广轩说,“经过森林、天然海藻场、海草床和养殖海藻等四类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计算,当前长岛的碳汇量为9万吨二氧化碳。这也意味着,目前长岛距离实现‘零碳’还有13万吨二氧化碳的缺口。”
建设世界零碳岛典范
“到2035年,实现碳中和岛”

  为什么要建设长岛国际零碳岛?
  “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立足烟台“双碳”目标努力打造先行示范区,有利于烟台实现“双碳”目标,有助于建设树立世界零碳岛典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说道。
  会上,徐华清发表了《长岛国际零碳岛规划方案研究》的主旨演讲。他指出,要推动智能零碳岛屿建设,以零碳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清洁能源替代和海洋蓝碳增汇为突破口,将长岛打造成为世界海岛旅游目的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富裕岛,为全国、全球有人岛的零碳、负碳发展提供范例样板。
  就长岛国际零碳岛的实施路径,徐华清基于目前的海洋发展特征,提出“三步走”的发展目标:一是到2025年,综合试验区基本建成。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海洋生态岛,开创国际近零碳岛标准体系。二是到2030年,国际近零碳岛基本建成。绿色电力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重点领域零碳细胞、零碳单元创建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近零碳发展“长岛样板”“长岛经验”“长岛模式”。三是到2035年,建成以净零、先行、活力、普惠为遵循,以能源体系低碳清洁、产业体系低碳循环、生活方式绿色低碳为驱动,通过融合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全域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模式、畅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渠道、强化绿色金融体系支撑,实现具有可持续发展示范效应的碳中和岛。
  “未来,我们要建成以净零、先行、活力、普惠为遵循,以能源体系清洁低碳、产业体系低碳循环、生活方式可持续为驱动,通过融合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全域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模式、畅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渠道、强化绿色金融体系支撑,实现具有全球示范效应的碳中和海岛。”徐华清说。
让“长岛方案”走向世界
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如何打造“零碳岛”?
  会上,多位院士、学者、业内从业者聚焦长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能源结构转型、减污降碳、海藻场保护以及碳汇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的专家研讨。
  “要推进海洋蓝碳检测网络与平台建设,开展海草床、海藻场、海洋生物碳汇、海洋养殖碳汇等典型生态系统碳汇的评估检测等,建立碳汇能力可检测、碳汇过程可视化、碳汇潜力可预测、碳汇价值可评估的长岛蓝碳检测和评估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海洋学家焦念志建议,推进长岛全区域生态保育修复工程,划定海藻场和海草床保护区保护及修复,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同时,加强对外合作,让“中国方案”“长岛方案”走向世界,打造国际零碳岛技术样板。
  如何增汇?
  韩广轩提出了森林增汇路径、海草床增汇路径、天然海藻场增汇路径和养殖海藻增汇路径四个路径。到2035年,增汇潜力分别可达到2.8万吨/年、0.4万吨/年、1.75万吨/年、8.27万吨/年。“结合情景预测,预计2035年长岛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望下降15万吨当量/年,而四个生态系统类型碳汇共有13万吨,所以到2035年,离“零碳”还有2万吨当量的缺口。节能降耗、能源替代、低碳旅游、协同降碳方面依然是我们的重要抓手。”韩广轩提出,要把海岛跟海带、海藻的亮点发挥出来,建设海底海藻养护和贝藻牧场建设,这是长岛的特色,也是最具潜力的增汇途径。
  “我感觉长岛非常有条件成为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先试的示范区。三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央企,基本上长岛国际零碳岛需要的元素我们都有,所以我们非常感兴趣,研究能不能在长岛来建立一个先行先试的清洁能源的新型电力示范区。”三峡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冰说,会后将到长岛做实地调查,也非常愿意为打造国际零碳岛和示范区作出贡献。
  “我们对长岛国际零碳岛怎么定位?从减污降碳角度来说,要有‘国际范’,走‘中国路’,还能体现‘烟台味’,最终还能有‘长岛魂’。”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蔡博峰博士作了“长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研究”的研讨。他提出,长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重点任务,是以海岛特色为引领,实施现代“多源+多元”协同增效三大行动:以海岛特色为依托的产业发展协同增效,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多源治理协同增效,以国际视野为引领的能力建设协同增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