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图“制”,“链”上发力
产业集群延链壮大,济宁践行首位战略谱新篇
2024年01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 纸 蝶 变  只 为 一 城
0531-85193700 13869196706
读者热线>>>
找记者 上壹点
2024.1.23
星期二
  记者 陈丹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是济宁市的产业底蕴和发展根基,一直以来都是济宁的看家本领。在推动制造业发展上,济宁市坚定不移把制造强市作为首位战略,坚持产业链思维,围绕“231+1”特色产业集群,梳理19条核心产业链,将企业对链入位、分链组团,邀请专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把脉论证,“一链一策”制定产业发展“全景图”“路线表”。
  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产业集群的打造,所带来的不只是物理空间的集聚,其叠加、倍增效应,更让企业与企业之间催生优良的“化学反应”,带来“泼天的富贵”。
  济宁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
  装配式建筑集群化
全产业链条雏形渐现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表彰第九届山东省省长质量奖及提名奖获奖单位和个人的通报》,山东天意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意机械”)从全省众多参与申报的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九届省长质量奖。
  位于济宁市兖州区的天意机械,是当地装配式建筑装备的龙头企业,其不仅将智能传感技术、5G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前沿科技相糅合,实现“智造”加速跑,更创建了国内装配式建筑行业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装配式建筑产业装上全球化智慧大脑。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实现了从卖设备向卖“设备+服务”转型。
  “传统的质量管理主要靠人,现在需要通过敏捷化、透明化的大数据手段,将传统的质量管理实现数字化,以数字变革驱动质量管理、赋能组织质量创新,品质管理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天意集团生产副总经理秦宪军介绍。
  天意机械是脱颖而出的“冰山一角”,背后离不开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强劲支撑。产业链条方面,济宁形成了以天意机械为代表的装配式建筑装备制造企业,以山东海龙、华汇住宅为代表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以经典集团、德丰重工、宁大钢构、汇源杭萧为代表的建筑钢结构加工、施工企业,以霞光集团为代表的装配式装饰装修产品生产企业均已初具规模,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已构建完成。并且,其集群化特征日趋明显,初步形成了嘉祥、兖州钢结构产业集聚区,兖州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泗水、梁山绿色建材产业集聚区等产业集聚业态。截至目前,济宁市已培育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4家、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6家。
  兖州区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争创装配式建筑产业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嘉祥县将其视为全县五大核心产业链之一,并提出要推动建立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力促产业链向市政工程、装修等价值链高端攀升,为装配式建筑产业的进一步跃升指明了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嘉祥县高铁产业园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园区类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023年1—9月,实现产值17.76亿元,同比增长22%。无疑,这对企业发展、产业壮大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让参与者坚定信心,让见证者热情点赞。
坚持“链”式发展
全市制造业攀高向强

  装配建筑产业的迅猛发展,是济宁市制造业高歌猛进、强势崛起的一个缩影。
  在制造业产业发展格局上,济宁市坚持产业链思维,围绕“231+1”特色产业集群,梳理19条核心产业链,将企业对链入位、分链组团,邀请专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把脉论证,“一链一策”制定产业发展“全景图”“路线表”。
  “现在,在国内销量前30位的汽车企业中,有25家是天博的客户。其中电子水阀、机油压力传感器、新能源热管理系统等产品的销量连续多年保持国内单项冠军。”曲阜天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荣忠介绍,随着企业的发展,当地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卡”入天博公司牵头的产业链。
  天泽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长期为天博提供调温器注塑件,所生产的调温器注塑件50%供应给了天博公司。随着天博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倾斜,该公司顺势切换赛道,转为生产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执行器,并将产业链延伸至卡车、货车所需的电磁阀领域;陆博汽车电子(曲阜)有限公司由德国大陆集团和天博集团共同成立,生产的电子轮速传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40%,排名第一;因曲阜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优势,上海馨联动力有限公司在当地成立馨联动力(曲阜)有限公司,该公司两款插电混动产品的样机,动力性、经济型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得益于“强链、建链、补链、延链”工程,当地构建起了以天博集团、圣阳电源等龙头企业为“群主”,陆博汽车电子、馨联动力等12家企业为骨干,32家上游企业为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产业集群的打造,所带来不只是物理空间的集聚,其叠加、倍增效应,更让企业与企业之间催生优良的“化学反应”,带来“泼天的富贵”。
  据介绍,陆博汽车电子的国产芯片开发项目预计2025年竣工投产,建成后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该公司已启动2.2万平方米的新工厂扩建计划,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20亿元,税收1.4亿元;馨联动力(曲阜)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研发生产,将实现当地汽车产业带提档升级,而且在“插电式混动变速箱、增程式混动变速箱实现15万台产量后,产值将达20亿元。”该公司副总经理栾飞说。
  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通过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全市制造业攀高向强。2023年,济宁市工业实现链条式增长、集群化壮大、方阵型崛起,制造业税收增长31.4%。核心产业链提质扩容,“231”先进制造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增长10%,智能机械装备集群入选首批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邹城矿山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制造业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反哺城市,为济宁加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吹响冲锋号。
强化“助企攀登”
将首位战略进行到底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产才融合”等词在济宁制造业发展中频繁出现,作为推动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变量,创新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2023年,济宁与大院大所共建实体化运作的创新载体达到80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8个、总量达到773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00家、实现两年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增速位居全省前3,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其中,新培育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351家,总量达到939家、两年实现翻番,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达到69家。
  与此同时,针对全市的传统制造业企业,济宁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新上和技改项目1099个、完成投资900亿元。通过发挥项目奖补、贷款贴息、机器换人、技改基金等政策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有效激发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特别是“零增地技改”的积极性。今年以来,济宁市208个(共两批次)技改项目纳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导向目录,数量居全省第1位;10个项目纳入2023年省级“技改专项贷”贴息项目和融资担保补助项目支持企业名单,入选数量居全省第1位,获补助资金1440.45万元。2024年济宁将把技改作为强企“总引擎”,启动新一轮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力争规上工业企业三年技改全覆盖。
  为进一步加强制造强市建设,近年来,济宁持续强化“助企攀登”。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济宁市助企干部、产业专班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诉求5813个,引进各类人才6.03万人;兑现省级及以上企业扶持资金7.87亿元、市级企业扶持资金8.18亿元;累计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226.1亿元,发放银行贷款657.86亿元,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基金累计到位2.75亿元,吸引社会资本10.22亿元,实现投贷联动45亿元;新增土地指标1.42万亩,审批项目环评手续1807个。
  2024年济宁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济宁将继续坚持制造强市首位战略,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彰显决心与信心的同时,也绘就新一年争先奋进的“施工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