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迎来办学四十周年之际,山东大学(威海)财政学专业1997级校友管清友,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7级校友刘培超,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8级校友崔远驰,山东大学软件学院2009级校友李天驰等四位优秀校友齐聚威海校区,参加对话沙龙,讲述创业故事。
自称“不给年轻人提建议”的管清友建议学弟学妹“不扎堆,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管清友
刘培超
李天驰
崔远驰
记者 徐玉芹 济南报道
管清友: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
管清友,山东大学(威海)财政学专业1997级校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如是资本创始合伙人。管清友表示,自己之所以走上创业道路并非事先设定,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取舍和选择的结果。
“我是1997级经济系的,读的是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围绕这个领域继续深造学习,读硕、读博,直到后来做完博士后,才去找了个单位工作。”管清友介绍说,到2017年底,他组建团队做独立研究,现在主要围绕着宏观经济资本市场等做研究,“我实际上是个非典型创业者。”
管清友曾经是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挑战杯”一项纪录的保持者。他回忆道,当时他做了个论文,就威海市城市形象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关系进行了探讨。“我都上研究生了,他们才告诉我得了一个奖,这个奖是可以保研的。”这次没有功利心的研究经历,对他日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乃至后来的创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体上感觉,无论你学什么专业,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至关重要。”至于后来到不同平台工作,也有机缘巧合。在他看来,要保持对于现实、对于市场的感觉,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
自称“不给年轻人提建议”的管清友希望学弟学妹“不扎堆”,“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保持学习状态,保持对社会、市场、世界的敏感度,保持相对积极的状态,结果就不会太差。”
刘培超:保持好奇心
刘培超,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7级校友、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2007年,刘培超考入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2012年9月,升入山东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攻读机械工程学。
刘培超说,自己的创业动机相对简单,就是环境因素。“我在高中阶段就读了李嘉诚的相关传记,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到山大读书之后,创新大赛和“挑战杯”让他有了想“发芽”的冲动。“‘挑战杯’我们从校赛一直打到了全球赛,还拿到全球前三名。”
2009年,烟台一家做食品加工厂的公司找到学院老师,希望能做一个去壳机,他与同班同学接了这个活。经过半年的折腾,终于把原型机做出来,交付给企业继续开发。暑假,刘培超与兴隆山校区的小伙伴坐了6个小时的大巴车来到威海校区,用这个设计参加山东省第六届大学生机电设计竞赛,获得了特等奖。那次获奖,开启了他在学校里创新创业的高光之路。
后来,刘培超对管理产生了好奇,就报了管理学双学位班。刘培超说,自己当初是因为好奇去接了设计工作。同样是因为好奇,又去读了管理学双学位。后来,因为好奇又“折腾”了许多事。“所以说,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对认知的好奇,对把事情做成的背后的方法的好奇,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成长。”
崔远驰:把握好现在更重要
崔远驰,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8级校友,现任南京木木西里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凯视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相较于管清友,崔远驰属于“典型性创业”,而且是“山大校友创业”。“我们现在十七个合伙人里,有11个是山大人,这是我从山大收获的一笔宝贵财富。”
2012年大学毕业后,崔远驰去一家号称“高端光学仪器黄埔军校”的企业工作一年。“在这个企业,我发现一个问题,同样一个产品,卖给甲客户近28万元,卖给乙客户1.35万元。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国外的产品,到底是把我们多少钱给赚走了;第二个反应就是这个东西做出来到底有多难。”把这个问题考虑清楚之后,崔远驰选择了辞职创业。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无人区的时候,需要有非常强的毅力。国外领先了这么多年,建立了这么高的壁垒,到底怎样才能突破?还有资金、人才、资源、技术、产品等等各方面的挑战,崔远驰都经历过。“但是,对我而言,每一次挑战其实都是在上坡,在上升。”崔远驰说,他现在最怕的是自己感觉企业没有问题了。“没有问题就代表我们在下一个台阶到来之前可能会停滞很久。所以,我们不断给自己找问题,每年都给自己定一个新目标,新主题、新课题去探讨、去研究,然后去实践,用这样的方式,企业成长会非常快。”
李天驰:在行动中学习并改善
李天驰,山东大学软件学院2009级校友、深圳点猫科技创始人兼CEO。回顾创业经历,李天驰认为,多元文化的碰撞对创新创业是有帮助的。而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需要在行动中学习。在顺境时,则要通过与高手过招的方式让自己不断学习,持续改善与提升。
李天驰说,自己从小是看着硅谷传奇创业故事长大的。2013年从山大毕业后,李天驰来到欧洲的一个研究院读书。2015年,距离硕士毕业还有三个月,他选择了回国创业,创办了编程猫。
李天驰是广东人,在山东读大学,到美国交流,又到欧洲留学,然后回深圳创业,这种经历给他带来许多启发,“当我们接触不同的世界,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同一个事物,更容易理解事情的本质。当然也潜在不同的机会。”他说,今天我们说的很多创新,其实都是原有要素的重新组合。
李天驰说,从2015年到现在,他们也经历过许多事。遇到问题怎么办?“本质上还是要靠自己在行动中学习。”他说,当我们走出去,与这个世界发生交互,我们去设想一种假设,然后从迭代过程中拿到反馈,然后再去提升自己。“大部分时间是这样一个过程。”作为一个创业10年的创业者,李天驰感受最深的是四个字——持续改善。“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还是在创业过程中,如果能够持续改善,一定会变得更好。” (本版图片由山大提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