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明
一提泰安吃的东西,人们就想到煎饼,大葱蘸酱卷煎饼,煎饼卷小豆腐,其实煎饼可卷一切。小时候虽然在泰安住,但城里和乡下差不多,家家人口多,又吃定量,细粮不够吃的,家家户户基本都要摊煎饼吃。
我从小住在姥娘门上,两个舅舅正当年,还有三个姨,加上我和姥爷姥娘,一大家子。我记得每天一放学我就喊饿,大概是肚子里没油水的缘故。那时也没有馒头吃,只有八仙桌子底下瓮里的干巴煎饼,小小年纪的我哪会吃啊?
印象最深的是,小舅在大人的催促下,吆喝同伴一起去泰山后石坞拾柴火,早早地去,傍黑天才回来,担子上拴上个包袱皮,带几张煎饼和咸菜。铁尖头担子,将两捆松枝用绳子刹好,得有百十斤,顺利时还能捎回来泰山后石坞的“羊屎蛋子”野山杏。现在想来,为什么舍近求远,跑到山后去拾柴火?原因是前山松树少,就是有也被人拾光了。
有了柴火,姥娘就可以摊煎饼了,还可以利用煎饼鏊子底下的余火灰烬,埋上地瓜和小干鱼,那是当年的美味小吃。
最令我头疼的是,放学后,大人赶着我推磨,磨玉米糊子,一圈一圈又一圈,不知道啥时是个头。姥爷最疼我,他有时喝点小酒、吃点“小灶”,一定会把我叫到桌边,揽在他怀里,他吃一口,就夹一口菜给我。记得有一次,我都吃饱了,姥爷又给我吃炒鸡蛋,结果吃撑了,大人领着我围着磨盘转圈消化食。
姥娘是母亲的继母,刚开始我还小,不知道,随着后来母女间的小“裂隙”,我渐渐看出了端倪。由于父母都工作,父亲又在乡村中学教书,我没人照看,于是就寄住在姥娘家,一来二往,就在姥娘家上学了。后来母亲说,你小小的年龄,能吃多少?你姥娘常嫌给她的生活费和粮票少。两人因此偶有言语上的小小不愉快。现在看来,都没有毛病,谁让那时物资短缺呢?都是不够吃惹的祸。
对煎饼的再认识,是参加工作以后。有一年秋天,单位领导派我去泰山山里面的下港乡八亩地村拉苹果。八亩地村地处泰山深处,主家拿出刚摊的新棒子面煎饼,用煎饼卷上小鱼、鸡蛋、椿芽,吃得那个香啊!现在想想,新煎饼的香味似乎还在鼻尖。
后来查阅资料得知,煎饼相传发源于山东泰安。在泰安,唐朝时就已经有了煎饼这一食物。相传黄巢起义军驻扎在泰山西南麓和岱阴柳埠,当地百姓就曾以煎饼劳军。1967年,原泰安县省庄镇东羊楼村范家老户拆除旧屋时,在屋墙内发现了一份明代万历年间的分家契约,上面写着“鏊子一盘,煎饼二十三斤”。由煎饼和摊煎饼工具在析产中所占位置,可以想象,在明代,煎饼就已是泰安百姓的主食了。
(本文作者为山东泰安人,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理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