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湖新区石桥镇探索农业服务新模式
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
2025年06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秸秆离田回收再利用
为秋粮丰产打下基础

  6月6日,在太白湖新区石桥镇齐营村种粮大户赵华的麦田里,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收割、粉碎、脱粒、运输一气呵成。在刚收割完的麦田里,秸秆打捆机“吞”下散落的秸秆,“吐”出整齐的草捆,将杂乱的田间收拾得清爽利落,金黄色的秸秆被打捆成块,宛如散落田间的一块块“黄金砖”。
  曾经,每年小麦收获后,成垛的秸秆堆积在田间,是赵华最大的烦恼。按照老办法,他把秸秆粉碎完后重新撒到田地里,但秸秆粉碎完对玉米播种深度会有影响,小麦秸秆后期腐烂还会造成虫卵滋生,影响玉米生长。
  “烧了污染环境,还田影响玉米生长。”赵华皱紧了眉头。他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心里一直盼着能找到个更好的法子,既能解决秸秆,又不破坏环境。今年,石桥镇联合济宁市供销合作社,以秸秆收储“市场化”的方式,引进企业对秸秆进行回收利用,解决了和赵华一样的种粮大户的心头的烦扰。
  “秸秆打捆清运离田农户不用花费一分钱,相较于之前的秸秆还田,随着秸秆离田马上就能播种,这样处理省心又省力。”赵华说,“秸秆打捆离田直接运往饲料厂和生物质发电厂再利用,秸秆离田后,有利于提高打作平整度,减少田间病虫害,为秋粮丰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石桥镇最大的一处秸秆暂存点,暂存点负责人林贝正在指挥铲车将一车车秸秆柱有序堆放。“我们这个暂存点最多能存储近千吨秸秆,一边收一边分类销售。”林贝说,他们将秸秆分成两个等级,品质差的秸秆直接运送到热电厂发电或者生产成生物质燃料,品质好的秸秆卖给养殖场,作为粗饲料搭配精料喂养牛羊等牲畜。
  “秸秆回收好处多,群众都是看在眼里的,我们秸秆禁烧的压力小了很多。”石桥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李咏莉表示,此前,石桥镇大部分农户都是将秸秆还田或者丢弃,现在推进秸秆离田综合利用,一方面能防止秸秆焚烧引起的大气污染和火灾,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秸秆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企业、农户、政府多方共赢。
粮食烘干中心投用
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粮食丰产丰收,既要靠天吃饭,更要靠科技护航。在石桥镇,今年的夏收和秋收将迎来全新模式——6月7日,总投资约1000万元的石桥镇粮食烘干中心项目正式投入运营,这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按下“加速键”。
  此前,每到秋收时节,石桥镇的农民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前石村种粮大户张士伟坦言,以前最怕连阴雨,成熟的粮食收不回来。去年收晒不及时,我家近286亩小麦发芽霉变,直接损失5万多元。传统“抢收抢晒”模式,这种抢收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更影响了粮食的品质和售价。
  如今,这一难题即将破解。新建的粮食烘干中心坐落于石桥镇姜庄村,占地20.66亩,自2024年10月开工建设。中心配备国内领先的节能环保型烘干设备,搭载智能温控系统,能精准调节烘干参数,从源头保障粮食品质。
  “烘干中心日处理能力达400吨,可满足全镇4万亩耕地的粮食烘干需求。同时,配套建设的2000吨容量钢板仓储设施,采用防潮防霉设计,能实现粮食长期安全储存。”项目负责人王程介绍,该中心提供的小麦、玉米等粮食烘干服务,不仅覆盖全镇,还将辐射周边乡镇。鑫农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站在田间,看着长势喜人的麦子笑着说:“以后收割机收完直接运到烘干中心,再也不用‘看天吃饭’,省心又省力!”
  石桥镇城乡统筹服务中心主任王中宝表示,粮食烘干中心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后续,石桥镇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打造“耕、种、管、收、储”全程机械化服务体系。同时,镇政府还计划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农民熟练掌握设备使用方法。
  粮食烘干中心的投用,是石桥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步,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农民辛勤劳作提供有力保障,提升粮食品质与储存稳定性,还将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筑牢根基,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邓超 通讯员 孙吉敏 岳呈壮 济宁报道

  麦浪翻滚,又是一年丰收时。眼下,小麦收割已经接近尾声,在太白湖新区石桥镇金黄的麦田里,收割机列队轰鸣而过。紧随其后的打捆机“吞”入散落秸秆,“吐”出紧实草捆,而就在这一吞一吐间,昔日令人头疼的秸秆,转身成为低成本、高效益的“绿色财富”。不仅如此,总投资约1000万元的粮食烘干中心项目已经投入运营,这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按下“加速键”,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和生态增美双丰收。
  石桥麦收接近尾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