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是心理问题吗?
2025年06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被拖延困扰。从表面上看,拖延只是一种行为习惯,常被人视为“懒”,但实际上,它与心理因素紧密相关。
  心理学中,拖延指个体在面对需完成的任务或决策时,无法立即行动,而选择推迟或逃避的心理行为,常伴有时间管理不善、效率低下及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等问题。
  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表示,“拖延”的表现形式多样:延迟启动,哪怕面对重要紧急任务,也迟迟不愿开始,非要拖到最后期限,甚至逾期;做事拖沓,完成任务过程中,速度缓慢,总是磨磨蹭蹭;选择性拖延,倾向先做感兴趣或容易的任务,将重要且具挑战性的任务搁置;找借口推脱,习惯把任务未完成归咎于他人或外部因素,而非自身责任;注意力分散,做事时极易分心,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拖延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目的。有些人拖延是内心完美主义使然——我一定要准备得万无一失才能开始;有些人害怕被指责——我一定要事事正确、不能出丑;有些人觉得别人不在乎自己——我按不按时交差谁会注意到呢;还有些人拖延是为了得到关注,每当有很多事情堆在一起做不完时,总有朋友亲人施以援手,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了渴望的东西。
  若拖延行为已对生活造成困扰,可尝试以下方法改善:
  调整心态,接纳自我。当出现拖延行为,冷静观察自身情绪,找出恐惧源头,坦然接受恐惧,不要抗拒。比如害怕任务失败而拖延,要暗示自己成功需积累经验,接受失败才能进步。
  制定计划,分解任务。将大任务细化为具体小任务,为每个小任务设定合理期限,按计划逐步推进。比如准备考试,可将学习内容细分到每天,规定自己每天完成一定量的复习任务。
  培养积极的时间观念。提高对时间的敏感度,意识到拖延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强化按时完成任务的意识。可借助时间管理工具,如番茄工作法,培养时间观念和专注力。
  改变环境,减少干扰。营造有利于专注做事的环境,减少外界干扰因素。比如工作学习时,关闭手机通知,整理桌面,只摆放与当前任务相关物品。
  设定奖励机制。每完成一项任务,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强化行为动机。
  综上所述,拖延并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问题,对其深入理解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因此我们应当做的不是批判或生硬地“改正”,而是在接纳的态度下认识自己,进而关照自己的真实需要,也许有一天会发现,拖延成为了你的“朋友”,它的出现是为了让你能够有更多的成长空间。  (张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