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第二中学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积极推动非遗技艺进入校园,打造具有特色的美育教育品牌。
非遗技艺与美育教育
深度融合
沂源县第二中学在传承非遗技艺方面,充分发挥了在职教师中非遗传承人的优势,成立了多个非遗技艺工作室,包括非遗面塑、葫芦画、剪纸、版画、创意手绘等。特别是非遗面塑课程,通过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已经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一部分。学校的非遗面塑社团被评为“淄博市优秀齐文化社团”,并被淄博市教育局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在非遗技艺传承方面的扎实工作和显著成果。
学校将非遗技艺与美育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了面塑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尝试将面塑技艺与动漫、元宇宙等现代元素相结合,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此外,该校还注重将非遗课程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紧密结合,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多元课程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非遗技艺进校园,沂源县第二中学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一整套非遗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涵盖了《非遗面塑制作技艺实训教程》《非遗葫芦画制作技艺教程》《简易书法》《趣味版画》《剪纸》《创意手绘》《“画”说思政》等,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实践操作,又有理论讲解,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艺术技能,还能深刻理解非遗技艺的内涵。
在教学模式上,学校将非遗课程与美德教育相融合,通过艺术与思政课程的交叉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学校在“画说思政”课程中,利用传统艺术作品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创作和鉴赏过程中接受心灵的洗礼。
探索非遗技艺进校园
长效机制
沂源县第二中学非遗技艺社团及工作室的成立,不仅是学校非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推动非遗技艺进校园的长效机制之一。学校建立了健全的社团活动教学和管理办法,确保非遗教育在课内与课外、校本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形成了系统化、专业化的非遗课程体系。通过这样的课程安排,学校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传统技艺,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同时,学校还积极与部分大学开展合作,推动非遗课程的共享与共建,逐步形成了以非遗技艺为特色的学科课程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特色。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刘峻峰表示:“非遗类专业的兴起,为学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方向,我们正积极推进非遗课程的共建共享,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让非遗技艺
在教育中绽放新生机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沂源县第二中学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课程体系,成为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举措的落地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也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入挖掘非遗技艺的教育潜力,推进非遗与现代教育的融合,推动非遗技艺在校园中的持续发展,让非遗技艺继续在沂源县第二中学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张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