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胸外科医生黄庆:
有志不在年高,以“用心”换“真心”
2020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陈晓丽        

精益求精的技术:
率先探索胸腔镜技术,在手术中挑战自我

  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发展,如今胸腔镜技术已经普及,占据胸外科手术的绝对主流。然而,就在10年前,胸腔镜技术还未成熟,大部分医生都在观望时,在科室金明华主任的带领下,黄庆就开始沉下心研究胸腔镜手术。
  没有现成的经验,两个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遍遍观摩业内领先的胸腔镜手术视频,再通过录像复盘自己做过的每台手术,分析操作流程和细节的不足,力争在下一台手术中改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并把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其他人参考。
  医学不会愧对这样勤奋的人,在金明华和黄庆的探索下,山东省胸科医院胸腔镜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功开展单孔镜手术,手术只有一个几毫米的切口,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正是这样的经历,给了黄庆不断挑战自我的信心。今年年初,63岁的李大爷辗转找到黄庆咨询。确诊肺癌后,李大爷已经在其他医院进行了六个疗程的化疗,想知道是否还有手术机会。黄庆仔细查看了李大爷从确诊到现在的检查资料,决定为李大爷手术。
  李大爷患的是中央型肺癌,手术通常需要切除整个肺部。为了尽可能提高李大爷术后生活质量,手术台上,黄庆竭力想尽可能为其保留正常的肺组织。然而,多次化疗导致肺组织严重粘连,脆度增加,手术难度非常大,手术像蚂蚁啃骨头一样艰难进行。最终,经过四个小时的努力,黄庆终于成功完成了肺部肿瘤的袖状切除+血管成型术,避免了全肺切除。
全心全意的理念:
从患者利益出发,权衡选择治疗方案

  作为外科医生,最难的不是拿起手术刀,而是为患者权衡选择最佳手术时机。说起不久前的一台肺小结节切除手术,黄庆印象深刻。早在2015年,53岁的张女士体检查出肺小结节,直径6毫米的纯磨玻璃阴影。担心是肺癌,慌乱的张女士到处看医生,有的建议手术切除,有的建议定期复查,不同的说法让张女士更加不知所措。
  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山东省胸科医院,这里也是山东省肺小结节诊疗中心。通过薄层CT和三维重建,黄庆判断这个肺小结节属于极早期原位癌。明确诊断后,黄庆向张女士详细解释了目前国际国内对于这类结节的治疗共识,坚定地告诉张女士暂时不需要手术,但是要坚持密切随访。
  2018年,复查发现肺小结节直径增大到8毫米。张女士又开始担忧,虽然更多医生建议手术,张女士最终还是决定听从黄庆的建议,“考虑结节仍为纯磨玻璃阴影,可以继续随访。”
  时间一晃来到今年上半年,检查显示结节直径增大到了12毫米,性质也从纯磨玻璃阴影发展到了实心。完善相关检查后,黄庆为张女士主刀进行了结节切除手术,手术病理化验发现,这个结节确实是早期微浸润肺腺癌。
  谈及为何五年前不建议手术,黄庆表示:“对于这类发展极为缓慢的惰性肿瘤,五年前手术和现在手术,对患者生存期都没有影响。但是,这五年来医学技术的发展,让手术更加微创化精准化,在病情允许的情况后,延后五年手术,不仅为患者争取到了五年的术前高质量生活,也让患者享受了如今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成果。”
无怨无悔的追求:
新冠肺炎来袭,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

  谈起新冠肺炎疫情刚刚来袭的那段日子,黄庆依然心潮澎湃。当社会大众对新冠肺炎充满恐惧的时候,黄庆和同为医生的妻子一起写下请战书,请求支援武汉,到抗疫一线。
  山东省胸科医院作为山东省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单位,需要黄庆坚守在医院,被分配到发热门诊值班。四个小时轮班一次,吃住都在医院,为发热患者留取咽拭子,跟随负压救护车转运疑似患者,安抚情绪崩溃的患者,黄庆连续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守护山东百姓健康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洗礼。
  对患者问心无愧,对家人却充满歉意。无论是疫情防控期间,还是平时,黄庆几乎将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患者身上,工作十几年来从未休过公休假,周末也要到医院忙碌,就连婚宴当天,都要先赶到医院查房,再去酒店。
  这样的工作节奏让他无暇顾及两个只有九岁和三岁的孩子,再加上妻子同为医生,孩子只能依靠70多岁的母亲帮忙照顾。“病人生病没法选择时间,既然选择了从医,就要为病人的生命负责。”黄庆说道,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患者的康复则是他最大的安慰。
  他是医院第一个胸外科博士,第一批优秀青年人才;他致力于把每台手术做到尽善尽美,将医学科普讲到爷爷奶奶也能听明白;他自认不是聪明的人,甘愿做最勤奋的人。他是山东省胸科医院胸外科六病区副主任黄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