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 李松
“年”与“春节”这两个分别代表传统和现代的二元时间结构不仅模塑着当下人们的节日生活,也制约着人们对于节日空间的感知和认识。对于在城市中过年的人来说,现代社会组织以及国家行政体系,弱化了传统节日组织结构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现代社会条件下各种关系的疏远和在空间上的分离,造成了年节文化的巨变。而对于回到农村过年的人来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通行于城市的放假制度构成了支配其节日行为的时间权力。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结构变迁的快速发展期,由于剧烈的城市化过程和日益繁杂的社会分工,人们往往被置于家庭、家族、社区、工作单位等各种各样社会群体和组织当中,而且需要在其中扮演多重社会角色,反过来,这些不同的社会组织又模塑了我们当下的种种社会行为。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集体性社会活动自然也不例外。在春节中,历史地观察社会组织在节日中的角色和作用,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现代化进程中,参与节日的社会组织的多元化以及这种多元所带来的文化变迁与困惑。
按照春节的文化传统,从正月初一到十五的这段时间,本该是由家庭到家族,再到社区各路社团组织的庆祝和娱乐活动轮番上演、次第展开的时候。这与现行的春节假期制度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由于现行的放假制度切断和改变了原本连续的节日时间,使得理应在进入正月才开始的大量社交活动被迫提前到了正月前举行,从而致使整个节日发生断裂。
在中国,春节除了是人们世俗生活最重要的节庆之外,也是祀神祭祖等活动最为密集的时段之一。因此,春节具有非常崇高的神圣性,它是人神共度的节日。它的本质毫无疑问是精神性的,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虽然它的确能推动经济发展,刺激消费。为了不把春节视作普通的长假,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营造春节的文化氛围,复兴春节鼓励社交、鼓励狂欢的节日特性,进而调整放假制度。在节日的家庭和社会属性上,完全商业利益追求的节日制度安排应予以限制,取代以服务性、参与性、互动性、全民性、庆典化、非常态化为主要评估理念的非商业性的制度性安排。在此前提下以社会全体成员的精神安顿为主要目标,真正使“春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以及日常“假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