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陶思炎
传统的民俗节日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它们不仅是点画节日气氛的重要元素,更烘托出节日的文化主题,展现出民俗生活的深广背景和多彩丰姿。节日若离开了文化符号,就失去了个性特色,失去了存在的标志,甚至导致传统节日的整体淡化和衰亡。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在长期的传承中形成了色调鲜明、寓意吉祥、功用广泛、形式多样的系列性文化符号群。
春节文化符号的误读是传统年味改变的重要因素,其成因比较复杂,就当今春节文化符号被曲解的情状看,主要有潮流性错误、知识的淡忘、时代的变迁、文艺作品的误导和对外来文化的无知等几种类型。
春节文化的保护要从春节文化符号的保护开始,而文化符号的保护又必须建筑在对文化符号的释读和理解之上。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我国春节文化符号,具有复杂的成因和丰厚的内涵,除了在实践的层面加以传承和保护,我们也应对其文化符号的意义有深入地了解。
春节文化符号是维系春节传统的重要纽结,保护春节文化就要传承其文化符号系统,并不断发掘其特色元素,以维护民族的历史传统,找到创新发展的基础。
春节文化符号的传承并非一味地守旧,也并非一个不能少地全盘保留,而要加强研究,合理应用,使传承的过程在满足当今民众节日需求的同时,让民族家园的守望意识得到提升。符号是文化标志,也是民族情感与心理的凝结,其存在有时间的与空间的条件,更有民族的认同和需要。从这一点说,节日文化符号既是客观的历史产物,又是主观的现实反映。
春节文化符号的传承宜围绕节日的主题,保持喜庆、吉祥、欢乐的基调,延续历史的记忆,激励想望的情怀,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凝聚与和谐。在春节文化符号自然汰选的进程中,为过好我们的节日,使民众从室内走向户外,从家庭走向社会,可以并应该对春节文化符号体系在传承中加以创新。不过,所谓的“创新”离不开对传统符号的历史了解,符号本身可以消失和新生,但对其内涵的正确释读和深刻领悟却不可有所忽略。凝聚着中国元素的春节文化符号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归属于世界文化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