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 李汉秋
年是什么?自然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周期离不开自然的节律,地球上时序更新的周期大约三百六十多天,这也就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自然周期“年”。中华历史上过“年”的传统大约有三千年了。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中华年既是最重大的民族节日,又历来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大荟萃,年假日要办好丰富的年俗文化活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庙会是大型的群众性年俗活动,是最重要的群众性、普及性文化娱乐活动,要重点办好。现在的庙会刚处于被长期废止之后的恢复阶段,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期望。要调集人才,精心设计,大力创新,与时俱进。科技创新是庙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实施科技带动战略,促进科技与年俗文化相融合,普遍提高庙会的科技含量。
鼓励创建年俗文化产业,促进年俗文化产业化、专业化,建立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可以与文化企业、教育单位联手办庙会,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年俗文化创新体系。
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和创造年俗文化的积极性,以年节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年俗文化、庙会活动要与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贵在参与,参与就快乐。引导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群众性文化活动选出节目到庙会表演展示,他们是庙会的主角,庙会是他们的舞台。
元宵节是过年和冬闲时期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大会演、大检阅,人们以娱乐嬉闹的方式为年假作总结。如果说春节重在家人亲友的团聚,那么元宵节就是城乡社会化的公众活动。我们应发扬元宵节的这一文化特质,将此传统发展成为“亲民”的大联欢。有意识地为城乡居民拓展社交娱乐的空间,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文艺大会演、民俗活动大巡游(如社火)等。鼓励广大群众参与,让传统的“闹元宵”变成城乡的“狂欢节”,这有益于活跃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
六中全会决定“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这非常必要。现在有些地方干部只看重有经济效益和关乎绩效的节庆活动,建议把以年俗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业绩,纳入上述考核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