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申纪兰代表
2020年06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6月28日,申纪兰因病逝世,享年91岁。她很平凡,是中国千千万万妇女中的普通一员,是黄土地生养的亿万农民之一;她很不平凡,不仅是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者,更是中国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从地里走出的劳模
  在申纪兰的家乡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曾有一句流传甚久的俗语——“好男走到县,好女走到院”。每次想起这个说法,申纪兰都很生气。“旧社会呀,不把妇女当人。妇女只能到院里头,男人就高一步了,就能到县里头。你说这话能有道理吗?我就不服气。”
  1947年,18岁的申纪兰嫁到了山西西沟村。1951年,西沟村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申纪兰被选为副社长。申纪兰鼓励妇女们和男社员开展劳动竞赛,比撒肥、比间苗、比锄草,经过不懈努力,西沟村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
  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妇女争取同工同酬的经过》,西沟村和劳模申纪兰的故事在全国激起热烈反响。
  1954年,25岁的申纪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这次大会上,“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山西大山深处的这位普通农村妇女,自此踏上了“人民代表”的征途。
扛锄头的厅官
  早在1973年3月,申纪兰就被任命为山西省妇联主任。因为“闲不住”,申纪兰成了最特殊的“干部”。她定期来妇联“坐会”,坐下开完会,就回到西沟村继续劳动。从1973年到1983年,申纪兰就这样当了10年妇联主任。从职级上讲,她已经是一个正厅级干部,但她坚持“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劳动”。
  哪有一个正厅级干部还扛着锄头下地干活?但申纪兰成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官”。作为一个厅级干部,她有多次离乡进城转户机会,但都放弃了。她说:“我是太阳底下晒的人,不是坐办公室的人。”
  1983年,申纪兰又回到西沟,从此再未离开。此后一直保持农民身份,一直在老家的村里。作为村支部副书记从未领过一分钱工资。
  对此,申纪兰曾回应称,“生活在最基层、最普通的人民群众中间,才能了解群众在想什么干什么,才能更好地为他们说话,给他们办事。”
  妇女代表、农民代表,这就是申纪兰对自己的定位。
66年代表生涯围绕农村
  从1954年开始,申纪兰连任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被称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常青树”“活化石”。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210人的名单里,山西代表团26人,只有4个女代表:劳模申纪兰、歌唱家郭兰英、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和基层干部李辉。申纪兰还记得,穿着裙子、烫了头发的郭兰英“最漂亮”。申纪兰曾在采访中回忆去北京开会的场景:“第一次开的人代会,在中南海的礼堂里。投票是把纸发到手里头,那时我真正的感觉是人民当家作主了!”
  申纪兰的青春,和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牢牢绑在一起。从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始,人大代表要拿出自己的议案或者建议。对1978年已经50岁的申纪兰来说,此后的代表生涯并不容易。
  这个从没念过书、不识字的劳模,由此开始认字写字,听新闻、看报纸,领会党的新文件、新精神。她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还花了40天时间,每天早起,一字一句抄写完党的“十七大报告”。
  生于农村、扎根农村,申纪兰的一切都跟农村、农民绑定在一起。66年代表生涯,她提出的建议和议案涵盖“三农”、教育、交通、水利建设等各领域,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有涉及群众利益的小事,山区交通建设、耕地保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干部选举、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等,不断得到采纳。
  有网友总结说,引黄入晋、太旧高速、山西老工业基地改造、长治到北京的列车、赤壁电站、青苗公路、长平高速等等,都是在申纪兰和其他人大代表的提议下实现的。
  就在今年5月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她建议将农村水电自供区尽快并入国家电网,对自供区的农网进行升级改造,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带领乡亲富起来
  时代在发展,乡亲们对于生活的渴望,从最初“吃得饱”到后来的“富起来”。从省妇联主任卸任后,申纪兰回到西沟村,开始为西沟“找项目”。1984年冬天,她带着几名村干部一路南下考察,从河南到江苏,再到上海郊区。河南刘庄支部书记史来贺的话让她大开眼界:“老申,光靠种地富不了,赶快上工业吧,西沟石头多也是资源。”这一路下来,申纪兰听得最多的就是“无工不富”。
  申纪兰和西沟村新的创业史也就此开始。他们尝试过很多项目,办起了平顺县第一个村办企业。村民回忆,改革开放40年,西沟村的变化翻天覆地,两万亩荒山披上绿装,干石山变成了“花果山”,乱石滩变成了“米粮川”,关停村办污染企业建起香菇大棚,引进光伏发电和服饰床品,发展红色乡村休闲旅游……这些都是申纪兰带领乡亲们干起来的。
  申纪兰虽然担任一些村办企业的董事长,企业的一些产品也打着申纪兰的商标,但申纪兰既无股份,也不领工资,没从村办企业中拿一分钱。她说:“农民富起来,我也就富起来了。群众不富我先富,哪像个人民代表?”
  改革开放让西沟这个当年吃不饱饭的贫困村发生了巨变,村里盖起了小洋房,部分村民开上了小汽车。村办企业越来越兴旺,山外的大企业也愿意来村里投资,荒山绿化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面貌。
  申纪兰对事严,对自己也严。“不能占公家的便宜”是她的准则,她在西沟村的一日三餐,都是在食堂,早晨吃粥和馒头,中午和晚上都是手擀面。
  现在,这个忙了一辈子的老人走了。申纪兰的生前好友、山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说,申纪兰走得很安静,“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大姐,我也很悲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春雨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报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