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锄头拾画笔,石匠村变画家村
崂山沙子口大石社区打造绘画产业,找准乡村振兴“金钥匙”
2020年11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村民画家在投入地画水彩画。
  村民的绘画技巧日渐成熟。
     初冬的阳光铺洒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大石社区,两间不大的画室里,握了一辈子锤头、锄头的石匠、农妇仔细涂绘着紫藤花,他们没想到,当了半辈子农民,还可以画画挣钱。
  乡村振兴的东风吹来,这个以“石匠精神”为内核的小山村,紧紧抓住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通过打造绘画产业,适时找到了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农民画正成为撬动大石村蓬勃发展的新引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台雪超

缘起:
村子艺术氛围浓厚
社区研究转型发展方向

  坐落于青岛崂山腹地的大石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石匠村”,早年间,大石村的石匠们凭借娴熟的技术,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的石料运料与建造工作,接受了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巍峨宏伟的石碑。
  1992年起,青岛市开始关停采石场,石匠的这门手艺走向没落,但是“石匠精神”保留并传承了下来。
  大石村现有167户、450名村民,祖祖辈辈都是石匠,受地理位置影响,经济相对薄弱。石头不能再采了,村民的收入来源仅为卖樱桃,收益十分有限,多的一年能挣两三万,少则七八千。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年龄大的人仅能通过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这样的困境使社区转型迫在眉睫。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何帮助大山里的乡村布局新产业成为街道、社区的研究方向。
  “街道和村两委就研究,能不能走文化引领这条路,以艺术带动产业发展。”大石社区党支部书记段存恩介绍,瞄准文化产业这条路径,非一时之意。
  近几年,静谧古老的村落、原生态的绿水青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批艺术家至此,青岛当代水彩美术馆、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相继落地,社区的艺术氛围越来越浓厚。
  “越来越多的画家、摄影家来我们村采风、写生、开工作室,‘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在我们这里生动体现,既然文化能给我们‘输血’,我们也要自己‘造血’。”
  旅美职业画家梁凯也全程参与了“文化产业蓝图”的勾画。他有着17年海外文化市场运营经验,近年来一直居住在大石村进行创作,梁凯对大石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发展期盼。“大石村给了我安静地进行艺术创作的空间和条件,当地民风淳朴,风光秀丽,我一直很想为社区做点事儿。一次偶然的机会和社区领导聊起来,是不是可以带着村民画画,帮助村民解决就业问题。”梁凯的想法和正在寻找文化突破口的大石村不谋而合。有了教学的专业老师,让村民放下锄头,拿起笔头,亲手绘就致富路有了基础。
  基于大石村浓厚的文化气息,去年11月开始,街道负责人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先后到达深圳大芬村、胶南大泥沟村进行参观考察。“如果能够带动村民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找到市场,就等于找到了致富路径。”沙子口街道党工委宣传统战委员曲爱菊介绍,两次考察过后,一行人深受触动。“石匠”与“画匠”虽然听起来有天壤之别,但其中所需的专注、技术技巧等又有异曲同工之处。“考察过后,我们立即邀请青岛市文联专家走入大石村‘把脉’,邀请艺术家座谈,经过反复论证、策划,最终明确了培育大石村农民画家的方案,走文化引领这条路,以艺术带动产业发展。”
蝶变:
培养村民当画家
“石头村”喜变“画家村”

  经过半年筹备,3月23日,沙子口街道大石社区水彩基地正式启动,首届大石农民水彩画培训班开班,首批20名学员正式开启了“画匠”的生活。他们平均年龄56岁,以往都是从事农业生产,拿起画笔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挑战,却承载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街道给社区拨付了专门资金,对一处老旧房屋进行了改造,两间为画室,一间为装裱房,木质的平房内充满纸香和斑斓的色彩。每天村民们都会按时来上班,年龄最大的段京科今年69岁,从未迟到早退过,刻苦的精神在这位老石匠身上再现。
  改革开放后,段京科便以打石头为生,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没拿过笔了。听说村里开水彩培训班后,他便报了名。“来了以后,手都哆嗦,握笔握不住,把铅都摁断了,绘稿绘得很不好。”回忆起当初刚学水彩画时的情景,段京科忍俊不禁,学员们都拿惯了锄头、锤头,使劲使大了,摁断铅笔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大家都没有放弃。
  “我们的学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因此在培训时,我们采取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去慢慢引导他们,让他们多动手,先喜欢上画画。”经过大石水彩画家工作室总监梁凯和培训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与鼓励,学员们的状态渐入佳境。从一条线开始,他们的笔下由生硬变得柔和流畅,水彩上色也逐渐掌握了技巧,学员们也越来越自信。
  经过两个月培训,6月中旬,20名学员全通过考核顺利毕业,第三个月开始正式领取了工资。据了解,大石社区现在每个月都给画工们发放1500元的基础工资,以后还会根据他们画作的数量和质量,以计件的形式计算工资,让他们每个月多收入几千块钱。这对这些毫无其他经济来源的村民来说,是一件十分满足的大好事儿。
  培养土生土长的村民为画家,大石村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画家村”成为它的另一个标签,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7月10日,大石水彩画家村受邀参加2020年第55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精选的数幅农民画作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赏,展会上,有两家单位决定下单采购大石村的农民画。
  “考虑到市场的喜爱程度和空间的可利用度,学员们前期主要以绘制花卉水彩画为主,现在他们已经掌握了水彩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后期将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题材。”出于对市场的考量,梁凯也在思考画室下一步的方向。
  现如今,一幅幅精美的花卉作品学员们只用一天便可完成,成功的作品都会装裱入框,大石艺术交流中心和培训基地也挂着他们的画作,向外界展示着这个乡村的艺术成就和美丽蝶变。
展望:
增加收入陶冶情操
稳健走好乡村振兴路

  从画一条线,到画一枝梗、一片叶;从画一朵花,到一束花,再到一簇花,大石村的村民们渐渐对绘画着了迷。每个月1500元的基本工资和“画家”的新身份给了他们体面生活的底气,绘就着脱贫致富的好日子。
  不仅收入增加了,昔日的村民农妇像乡村“白领”一般,渐渐褪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气质。
  “刚来的时候吧,其实心里很打鼓,一辈子没画过画,哪敢干这文化人的事儿,也怕别人笑话我们,现在每个月能挣钱,穿得干干净净的,村里人都羡慕我们呢!”63岁的段瑞欣说,自己加入画家班以后,心情变好了,也更加注意形象了,越来越像文化人。
  老人们在画家班里平心静气,专心作画,回到家也经常琢磨怎么才能画得更好。兴致来了,给小孙子孙女画上朵花,临摹画个小动物,惹得孩子喜笑颜开,一家人其乐融融。“以前我们祖祖辈辈是石匠,以后儿子孙子介绍我们,可以说家里是画画的,我爷爷是画家!”段京科笑着说。
  “我们大石要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农民画家村,让村民吃上艺术这碗饭,当年祖辈能走到首都,今天也要让我们村走向全国,让我们的农民画销往世界各地。”欣喜于眼前产业振兴给大石带来的变化,段存恩对未来发展有了更足的信心。
  回想当初,这项工作的推动也遇到一些困难。“刚开始我们在全村发布招聘启事,没有报名的,我们村两委就挨家挨户去动员,从一户两户,到报名的20多户,我们这个班才开起来。现在很多村民都问‘还要人吗‘,下一步,我们将扩大绘画基地的规模,给更多村民创造就业机会。”段存恩说。
  如今,社区打造了作画、装裱、销售为一体的绘画产业链,不少年轻人也看到了大石村未来的发展潜力,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了村里干起绘画事业。
  曲爱菊介绍,找准实现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才能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下一步,沙子口街道还将帮助大石社区继续打造水彩艺术小镇,开展水彩画研学活动,形成文化集聚效应,继续稳健走好艺术带动产业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