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心灵的交谈
2021年02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辛承流

  国画大师傅抱石曾说:“中国的艺术最基本的源泉是书法,对书法若没有相当的认识与领悟,那么和中国一切的艺术,可以说绝了因缘。” 
  书法之美,源于中国汉字之美。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汉字的创造、使用、演变、发展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造就了五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一部中国书法史,是一部汉字的演化发展史,也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文化史。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和缩影。
  汉字和书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而书法和汉字之美,又都根源于自然之美。且看孙过庭之滔滔宏论:“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中国书法五千年,高峰连绵,群星灿烂。有论者认为,从书法大的发展阶段来分析,唐以前始艮终乾,南宋以后始巽终坤。就书风而言,唐以前的书风高古苍健,南宋以后清雅秀隽,正所谓“古质而今妍”。我国古代书家,芝(张芝)动、繇(钟繇)静,羲(王羲之)神、献(王献之)韵,旭(张旭)狂、素(怀素)畅,欧(欧阳询)峻、虞(虞世南)和,颜(颜真卿)筋、柳(柳公权)骨,苏(苏东坡)厚、黄(黄庭坚)奇,褚(褚遂良)伟、米(米芾)隽,等等,其风格虽各个不同,其本质则各个相似,唯美而已。
  汉字其独有的结构提供了书法的载体,是书法之真。书写时的笔墨流动是书法的过程,是书法之善。艺术的组合方式是书法的效果,是书法之美。书法脱雅于俗,出发自欣赏,亦归结于鉴赏。所谓:鉴者别也,赏者欣也。根据艺术标准,客观、冷静地分析作品的功力鉴别需专业知识的支撑,而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喜恶则完全取于个人爱好。
  书法家真正决高下不在字的美丑,不在篇幅布局的异同,而在意境。意境是品格的升华,本性映射气质,品格体现境界,认识深邃的人与浅薄之人的书法相比,自有深厚之感,意境高远的人与低俗之人的书法相比,自生高雅之气。书法家的“字外功”愈深、立意愈高,他所追求的作品也愈真、愈美、愈雅、愈隽永、愈耐人寻味。心灵意境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只有不断加强“字外功”的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意境是书法家思想感情和修养的流露。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时,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从书法的内容、线条、结构、章法、体势等体现了他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对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
  书法历史悠久,写书法或是欣赏都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至于境界高低则在于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的理解深浅。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书法家用心去写,融情于内,欣赏者透过心去看,以期理解书法家当时的心境变化,书法才能活起来,书法艺术才能保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
  对书法艺术的爱好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有一个长久学习探讨和摸索的过程,对传统法度,不能因“创新”而废之,须知继承与创新是互为依承的。对传统书法的继承,既要吸收其文化精华,又要适时变化形式符合人的审美取向,使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符合现代书法的要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