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莒县城阳街道:
王幸福和1.56万户群众的幸福生活
2021年08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就像做梦一样。”8月2日,莒县城阳街道东关三街王幸福告诉记者,在低矮潮湿的四间平房住了20多年,去年10月份,搬进棚改安置区望都新城,幸福感十足。


  走进望都新城,映入眼帘的便是小区的绿化,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草地,各种树木错落其中,宽阔的道路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新楼房。
  在王幸福的邀请下,记者跟随他走进家中,一幕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让记者体验到他口中的幸福感。
  “交房的时候,房子都已经装修好了,我们买了沙发等几件家具就搬进来了,现在是小区有物业,大门口有保安,进出有电梯。”王幸福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幸福,“小时候父母给取名字的时候,就盼着小辈能幸福,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王幸福的“幸福生活”,是城阳街道抓住棚户区改造机遇,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让居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真实缩影。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五年前,东关三街虽然地处城区中心,但是因房子结构老化、设施落后,行路难、排水难、如厕难等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感,“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曾经是城中村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2016年8月,城阳街道按照市县棚户区改造工作“三年攻坚、五年收官”的工作基调,正式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包括东关三街在内的31个村街先后开始了搬迁拆迁,1.56万户居民搬出土坯房,实现了住楼梦。
  棚户区改造政策内容比较多,均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不同群众有着不同诉求,工作推进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开始拆迁时,有些群众不愿意搬家,当时有户老人愁着出去租房子,我们的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就耐心地去做工作,连续五天晚上去他家沟通,帮着他去租房子,最后打消了老人的顾虑。”说起当初房屋拆迁时的情景,东关三街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奎感慨不已。
  啃下“硬骨头”,必须有高效的工作机制来保障。城阳街道从建章立制着手,成立了棚户区改造指挥部,实行副科级干部包村、机关干部包户,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挂图作战、一包到底;各村街成立了由村组干部、老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等组成的棚户区改造工作组,负责本村的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工作。
  “按照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和民生优先原则,街道办事处统一组织,以村街为主体,城投公司运作,在棚改拆迁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标准卡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所有政策和标准一律公开,全程实现阳光透明操作,让群众看到公平公正。”城阳街道棚改办主任段建业介绍说。
  安置区的选址、房子质量都是居民关心的问题。城阳街道坚持在最好的位置、建最好的房子、把最大的利益让给群众,按照“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的方针,统筹考虑安置区的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暖、供气、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商业、绿地、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居民安置楼以多层、小高层楼房安置,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设规范和标准,打造质量优良、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型社区。
  “进驻望都新城工程以来,我们严格按照建设程序,认真组织开展监理工作,尤其严格把控好现场的质量控制工作,譬如说,认真做到事前工作,方案先行,样板先行,所有的材料选优质的品牌,进场验收合格后,方能用于工程,确保工程的质量。”山东省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牟善聚介绍,在望都新城安置区建设过程中,监理人员严格执行平常监理,采取巡视和旁站等方式,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建设安全、优质。
  “所有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都配备了公厕、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尽可能地为棚户区群众提供方便。”莒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刘伟介绍,建设单位除了严抓回迁房质量关外,棚改安置区还高标准建设了幼儿园、村民活动中心等功能配套设施,道路、通讯、水电气等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民心工程,我们始终坚持保障百姓利益,截至目前,城阳街道安置房累计建成面积1123440平方米,全街道12个安置区已经交付使用9个,28个村12135户居民已经搬迁上楼,剩余3个安置区的3400户将于今年12月份前交付,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物业服务和产业培育,让老百姓不仅住上楼,还要增加收入,真正实现由村民变市民,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建设千年古城幸福城阳。”城阳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文升语气坚定。
   (孙业勇 于方 葛成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