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麦梅正在给骡子装货。
到达目的地,庹麦梅和张五军给骡子卸货。
8月22日下午3点,背着400多斤钢条的骡子“崽崽”出发了,它要将这些货物送到另一个山头。
张五军在后面跟着,时而控制钢条,时而喊着崽崽熟悉的号子。这是他从小看到大的骡子,往往崽崽一抬腿,张五军就知道它的意思。
张五军是来自广西“马帮”团队的一员。6个人,19头骡子,在蜿蜒的济南蚰蜒山里,在一趟又一趟的运送中,进行着现代建设与传统文明的传递与交织。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夏侯凤超 于泊升
见习记者 崔艺凡
山间孤独的背影
33岁的张五军挺年轻,但干马帮已有13年了。“马帮”,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随着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很多人都觉得,这种古老运输方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在张五军眼里不是。自小就接触这个行业的张五军,觉得马帮的工作承担了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正在施工的蚰蜒山,山路崎岖难行,运送建材就成了难题。而张五军所在的马帮,就承担了穿梭在这曲折的山路间,运送建材的工作。
一头骡子一次能运四百多斤建材。22日下午,日头刚过,19头骡子从骡圈里出来,依次走到山上放置沙土和石头的地方——这是骡子们当天下午的任务。每头骡子背上都装着马鞍,两边各装有一桶,骡子们排着队,等着张五军和其他人将沙土和石头装到两侧的运输桶里。
“它们都习惯了,知道该干啥,知道该去哪儿。”张五军拿起铲子,把身边的沙土装到运输桶中——这一铲子能铲七八十斤,一头骡子一次能承担四百多斤沙土。
骡子们排队出发了。它们不喜欢青石板路,这是张五军在和骡子打交道的第13年后,已经熟练掌握的规律。“青石板太滑了,骡子已经走惯了山路。”曲曲折折的山坡上,黄土地里是骡子们用蹄子踏出来的一条山路。
张五军跟在骡子后面。尽管骡子们已习惯了日复一日的搬运工作,但仍需要张五军这样的马帮人调教,“它们就像孩子一样,虽然平时也训练,但有时也耍个小脾气。”骡子都有自己的名字,这里的每一头,张五军都熟悉,“丝骡”“短尾巴”“崽崽”……几个人,十几头骡子,在层峦叠嶂中,留下了脚印。
一趟走下来四五十分钟,一天来来回回十几趟。骡子和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踏过一座又一座山头。山路上,蹄印和脚印,淹没在了铲车的轰鸣声中。
遍布全国的足迹
庹麦梅是张五军所在“马帮”的“帮主”。她的一天是从凌晨四点半开始的。早起已经成为习惯,她先到骡圈里看望“伙计们”,检查一下它们的身体状况。
庹麦梅是广西百色人。从家乡出发,如今她的“马帮”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凡是车轮无法到达的地方,就是马帮开辟道路的“战场”。对于庹麦梅来说,水土不服是人和骡都要克服的难题,去的地方太多,气候在不断变化,人对环境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骡子亦然。
庹麦梅的马帮,是2个月前从福建泉州转场过来的。19头骡子的运送是比较麻烦的事。骡子体形较大,转运不是特别方便。舟车劳顿,骡子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影响,在整个转运过程中,骡子必须全程站立,就算累了,也不能让它们趴下。
“骡子的蹄铁非常锐利,十几头骡子都要挤在一个车厢,趴下就可能相互伤害。”说起最远的一次长途转运,就是当年的拉萨之行,接到拉萨的单子后,庹麦梅的马帮迅速找来长途物流车辆。进藏的路不断变化,氧气越来越稀薄。长路漫漫,马帮需要给骡子定期补水,每次喂水都要费一番功夫。
“到了拉萨,困难来了。”高原反应让庹麦梅一行人记忆犹新,腹胀、呕吐、食欲不振,困扰了马帮很长一段时间,不仅要照顾自己,骡子们也需要格外照料。在广西百色雨水氧气充沛环境下生长起来的骡子,高原反应甚至比人还要强。
对于马帮,长期穿梭于崇山峻岭,所到之处皆是险峻环境,除了工程人员外,几乎很难与外界产生联系。每个人不仅是赶骡人、养骡人,还是一名兽医。“人生地不熟,很难找到兽医,它们生病了,都是我们自己调养。”
骡圈里的温情
在马帮的骡圈外,七八只小狗雀跃地奔跑。一到晚上,庹麦梅一家就要在山脚下的板房里住,骡子们成了庹麦梅最大的牵挂。这些小狗就成了留在山上“看圈护圈”的朋友。时间长了,马帮与这些伙伴们的感情也深了,“整个‘马帮’跟随不同的工程在全国各处落脚,除了工人和骡子外,这些狗也是每次必带的伙伴。”
说着话,庹麦梅开始进行每日一次的清扫,先铲掉骡子的粪便,又把两头骡子放到外面,让它们自由跑动一下。看着在外面“撒欢”的骡子,庹麦梅说不必担心,它们一会儿就能自己跑回来。“这两头骡子才11个月,不到一岁,刚买回来的时候还是小小的,最近刚刚驯养好,现在也能驮两包水泥了,这两天先让它们玩玩。”
最早时候的骡子都是自己从小养大,但现在他们选择买长大的骡子,这样能尽快让它们投入工作。“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也害怕骡子,但现在习惯了。每天给它们喂食,和它们交流,时间长了就有感情了,它们也不会伤害你,知道你是主人。”庹麦梅说。
“常年在外,一年到头也就过年的时候回老家。”庹麦梅虽是“马帮帮主”,但她也是一位母亲,在外面什么都可以克服,想孩子却不能,工程档期安排非常紧凑,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寒暑假时,把孩子从老家接到身边。在蚰蜒山的板房内,一到晚上,里面总是能看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孩子在身边,干活更有劲。”
全家人一年的营生
“马帮”在庹麦梅老家很常见,仅她生活的乡镇就有上百人在从事这个行业,全镇将近三成人做赶马运输生意。
“十几年了都做这行,不甘心在老家憋屈地活着。”早年间,庹麦梅只是村里一名普通女性,直到自己家里亲戚向她建议赶马运输。百色是产马地,也高产优良骡子,对于这种传统交通方式,她并不陌生。和家里人商量好后,她和丈夫就开始了摸索,头几年生意并不是特别好,客户都是靠中间人介绍,纯营收要扣去近一半介绍费。
“老公负责后勤,买水买菜,联系客户。”团队组成比较单一,都是庹麦梅的自家兄弟,老公负责经营,她就带着哥哥弟弟们赶马运输。“自家人有事好商量”是他们的信念,这也是多年来他们事业越做越大的主要原因。
“六个人十九头骡子,一年下来能营收120万元左右。”庹麦梅对于自己的工作心满意足,虽然辛苦,却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马帮”的创收方式也比较简单,需求大的时候按照所运输重量收费;需求少的时候按照天数计费。工程中途要付款项的百分之八十是约定的原则,也是对他们劳动所得的保障。
“这里的活儿挺好的。”庹麦梅说,这个工程完成后,她的“马帮”还会在济南干另一个工程,一个接一个。说到这里,庹麦梅开心地笑了。
城市快速发展,我们仍需马帮力量
跟着马帮翻过了五六座山,才来到骡子们的目的地。
一路上,碰到了在忙着铺设管道的工人,偶遇了来爬山休闲的游客,还有特意来此寻找马帮的有心人。在他们惊奇的眼神中,这一头头骡子和赶骡子的人,成为这个时代里让大家格外好奇的新鲜事。
送完钢材回程的路上,张五军悠然自得地跨上骡子,一手拿着赶骡子的鞭子在空中晃啊晃,一手拿着手机刷起了短视频;庹麦梅放了首歌,带着民族特色的歌曲回荡在山间。骡子不紧不慢地走着,在层峦叠嶂之中,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
见惯了渣土车和挖掘机,这样传统又古老的运输方式,也让这次体验变得与众不同。也许,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马帮这样淳朴又实在的存在。他们坚韧、勇敢、乐观、向上,在困难之处踏寻一方新天地。
古老与现代的碰撞中,我们格外珍惜这样的马帮力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