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老师好 世间最动听
祖孙三代7人从教,合计教龄178年
2021年09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宏图全家福,他说希望家里的第四代也是教育工作者。
  “教育世家”家庭关系图谱。设计/许晨
  张宏图和父亲张立国一起工作。父亲是张宏图文学研究道路上的领路人。
  张宏图的爱人张伟华是济宁技师学院的一位老师。
     “老师好!”这句问候,张宏图从小听到大。
  小时候,“老师好”是问候爷爷和父亲,等自己长大了,成为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老师,学生见到他也会问声“老师好”。
  在张宏图家,教育是一场接力,爷爷张绪智、父亲张立国都是老师,妻子张伟华也是老师,家里祖孙三代7人从教,如果算上张宏图的堂兄妹,则有10人从教。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扎根教育事业至今70余年,三代合计教龄178年。“教育世家”的荣誉,是三代人共同努力的荣耀。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郭春雨 李岩松         

“退休不退岗”的老教授
  张宏图的父亲张立国今年75岁,退休后返聘到学校,从事报告文学的研究,每天早上9点前,他会准时来到学校的报告文学研究所上班,维持着退休前的工作节奏。
  这是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分校区,看建筑风格,至少得有四五十年历史。校区里的老树,郁郁葱葱覆盖着不大的院子。
  进入办公楼,沿着昏暗的走廊走到尽头,就到了张立国的办公室。门口挂着“报告文学研究所”的招牌。推门进去,屋子不大,两个大书橱就占了一半多。学校外面车水马龙,一派热闹景象,办公楼里却一片安静,书籍一层层占据了各个角落。
  在这幽静的环境里,张立国一坐就是一天,戴上眼镜,拿起笔,就开始工作。他还是保持了从前的工作习惯,电脑用得不多,工作时有什么灵感,就记录到卡片上。桌子上有本旧新华字典,封皮没了,张立国就用白纸自己包了一个封皮,上面工整地写着“新华字典”。
  “这是我小时候用的字典,后来不用了,我爸就捡回去自己用。”张宏图指指桌子上的电脑说,“这台电脑平时基本就是我用,平时会过来给我爸打印文章。”对于张宏图来说,父亲是学校的前辈,也是自己的授业恩师,因为父亲的缘故,自己爱上了报告文学和古典文学,并且将之作为一生的研究方向。
  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张立国”三个字,本身就代表着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从事报告文学评论、理论工作30余年,张立国提出了“集合式报告文学”的概念。   
  2002年,他一手操办成立了“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报告文学研究所”,不仅在全国高校中是“唯一的报告文学研究所”,而且在全国文学界、社科界也是唯一,个人著作硕果累累。现在,“教授”已成为张立国的代名词,在校内只要不带姓氏,只说“教授说的”“教授怎样怎样”,大家都知道说的是张立国。不过,谈起荣誉,张立国总是摆摆手,“不提那个”。
  他喜欢聊自己的学术研究,更喜欢聊起自己的教学经历。他教过小学、中学、普通高校、电大、高职,还给研究生开过专题课。丰富的教学经历产生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经验又进一步提升为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老师要注意变通。”说起这个,张立国眼神闪闪发光,仿佛又回到了课堂,“这就是教学的‘机智’,面对不同情况,要注意变通,千万不要死背书本。”
  张立国退休后,一线教师是不做了,但文学研究一直没断过,有时候也会被老伴埋怨。老伴想着,退休后老两口能一起出去转转,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显然,文学中的世界更让张立国着迷。记者夸他看起来年轻,他说自己保持年轻的秘诀,就是“做研究,不退休”。
耕读的传承
  张宏图的祖父、张立国的父亲张绪智,也是位传奇人物。张宏图记忆里的祖父是位严肃老人。祖父每天早晨起得很早,小时候的张宏图总被他低声朗读外语的声音吵醒。
  “睁开眼时,祖父不是在读日语,就是在读英语,奶奶做好早饭后,他的朗读才算结束,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吃过早饭,就练书法,如果叔叔家里有农活,他就到田里帮着干点活。午休后,必是读外语、看书,日复一日从不懈怠。”张宏图说,祖父这种勤奋执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他永远不会忘记,这也是祖父留给自己的珍贵遗产。
  张宏图说,在父亲和亲戚们的讲述中,年轻时的祖父是另外一个形象:那时候,他是一个热血青年,曾徒手去抢日本兵的枪,最后被日本人关进监狱并判了死刑,幸好赶上日本战败才躲过一劫。新中国成立后,祖父从华北革命大学毕业后,离开天津,支援山东老解放区,被分配到临清女师。
  因为祖父语数外大三门、音体美小三门都能教,是中学“万能补丁教师”,且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是国家二级排球裁判。1956年初,省重点中学聊城三中孙百川校长将祖父作为人才引进。不仅祖父,张宏图的祖母也是一位教师,曾在聊城梁庄小学教书;他的叔祖父张绪勇也是烟台的一名中学老师,曾出版过《初中数学复习指导》,在恢复高考后的山东学子中产生广泛影响。
  “我的叔祖父张绪勇、我的叔祖母刘玉芝都是教师,他们把一生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中。叔祖父是省内实施‘发现法教学’的代表人物,当年山东不少中学数学教师都观摩过他的数学示范课,后来,他在中学高级教师的岗位上离休。88岁去世时,尽管没发讣告,仍有六七十名各届学生赶来参加他的追悼会,以示对恩师的怀念。更有一名学生自费为他印制了精美的纪念册,我们至今都珍藏着。”张宏图说,讲台上的叔祖父清贫一生,为人刚直,他至今记得叔祖父的一句话:“我对你没有过多要求,只有一句话——不许撒谎!”
追随父辈的脚步
  在父辈影响下,张宏图毕业后,也成为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老师,三尺讲台上的22载春秋耕耘,张宏图追赶着父辈们的脚步,也成为父辈们的骄傲:作为副教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理论家委员会委员,张宏图在国内报告文学界也著作颇丰。多年来,在学术和文学期刊以及国家级报纸上发表文学评论文章40余篇,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和非遗传承教学等方面都有着不凡成就。2018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15年、2020年两获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
  “就教师这个职业来说,我觉得很难达到祖父和父亲的高度。”张宏图说,父辈们最让他羡慕的,就是亲如父子的师生关系。“在我们家,凡遇大事,爷爷的一个学生,我叫他炳生叔,都会到场。逢年过节来家里问候爷爷奶奶自不必说,爷爷奶奶去世时,他均作为孝子披麻戴孝,带着老婆孩子跪守灵前三天,这也是我钦佩、羡慕祖父的地方。”张宏图说,父亲离开教学岗后,每年都会有学生来家里看望,学生们聚会时,也会邀请父亲一起参加,“我觉得作为一位老师来说,这样亲密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对执教生涯的最大肯定。”
  “腹有诗书气自华”,世代相传的家风和文化,浸染出儒雅和卓尔不群的气质,这也是张宏图吸引妻子张伟华的地方。
  作为济宁技师学院的一位老师,张伟华还记得两人刚开始相处时的情景,“他不爱说话,俩人一起时都不知道说什么。我那时候都不想跟他交往了,觉得这个人有点闷。”回想以前,张伟华笑容灿烂,“后来发现,他的理论水平和文学造诣都很高,常常在教学上给我很多帮助,这是他最吸引我的地方。”
  张伟华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也是一位教师,兢兢业业工作40余年,父亲影响了自己的择业观、工作观和后来的择偶观。
  “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跟妹妹一起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去学校。到了学校之后,我们写作业,父亲就去备课、教学、批作业。父亲那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了我们。”张伟华说,长大后,自己和妹妹都成为教师,走上了一线教学岗。
一脉书香
  出生在教师之家,书香是最好的家风和传承。“祖父在冬日阳光下,晒着太阳读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祖母常常向人讲起她因忘情读书而烧煳饭的故事。而父亲秉承家风,从上大学到退休,每天基本都是凌晨2点睡觉,几十年如一日勤于读书,尽管他已退休多年,但仍苦心经营着报告文学研究所,每天在办公室里读书写作。”张宏图说,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书房里的藏书。
  在张宏图家的书房中,一块“书香之家”的牌匾,好似无声中诉说着全家人的荣光。
  “全家人以购书、藏书、读书、写书为乐事。我们家先后被评为齐鲁书香之家、全国书香之家、济宁市五好家庭,家有藏书3万余册,最早的版本始于光绪年间。”张宏图说,作为教师,热爱读书有两大好处,一是不断丰富自己,更新知识,对传道、授业、解惑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教师热爱读书,能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特别是经常举办的读书讲座,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
  “诗书传家、立德树人,已成为我们家延续了三代的家训家风。”张宏图说,现在家里有了俩宝宝,作为教育世家的第四代,他在教育孩子时,着重引导他们向写作方向发展,现在上小学的大儿子已经在杂志上发表过童诗,“我希望家中第四代将来也能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将‘桃李满天下’作为毕生追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