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近万,牛超老师超牛
清末到如今,牛超一家五代传承执教150余年
2021年09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牛超一家合影(左四为牛超、右一为牛明哲)。
  制图/许晨
  退休后的牛超回到淄博一中的校园。
  牛明哲在给留学生上对外汉语课。
     9月3日,在淄博第一中学那棵近百年的皂角树下,牛超和他的几位学生坐在树下聊天,一时间,欢声笑语响个不停。时间放佛又回到了三四十年前,这位学生眼中如父亲般的老师,自1973年担任中学老师以来,已经带出了近万名学生。
  “传道、授业、解惑”,自牛超的曾祖父教书育人开始,到他执起教鞭,再延续至女儿为人师表,三尺讲台已经伴随他们一家五代累计超过一百五十余年。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田汝晔 崔烘昌 张晓光

言传身教的家风
  窗明几净,阳光洒进房间,在牛超家中客厅的摆台上,放着一张父亲牛强泰年轻时的单人照和一张全家福。“这是我父亲十六岁时在南京照的,另一张是小时候和我爷爷一起拍的全家福。”牛超每天都把照片擦拭得干干净净,在他看来,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这两张照片象征的是一份家族的传承,他们传承的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家风。
  牛超今年66岁,穿着十分干净得体,目光坚毅,笑起来又和善可亲。谈起家人,牛超脸上总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我们家祖孙五代教书育人,是从我曾祖父做私塾先生开始的。”牛超的曾祖父牛兴翼是晚清举人,家境殷实,看到贫穷乡民的孩子们得不到教育,便决心办一个学堂教孩子们读书学习。于是,牛兴翼从老家龙泉镇大土屋村腾出一间房子,做了几张小桌办起了私塾学堂。“这是我家五世代教学的开始,也是传承至今我们全家人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石。”牛超说,曾祖父重视教育教学、无私奉献,更是注重言传身教,可谓牛家的灵魂人物。
  牛超的祖父牛善卿曾在南京经商,解放后,牛善卿毅然回到了家乡,开始弃商从教,参与到教师队伍当中。那时读书孩子的家庭都很贫困,牛善卿拿钱为孩子们买铅笔本子,为那些交不起学费和书费的孩子做工作,垫付学费或书费。牛超说,爷爷的故事没有停留在黑白照片上,而是活在同为教师的父亲讲述的感人故事里,爷爷的善举在他的童年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牛超的父亲牛强泰十七岁那年,被单位保送到省立师范学校进修,毕业后服从分配到淄博金岭铁矿业余中学教学。“父亲在金岭铁矿任教时颇具威望。”牛超十分自豪地说,矿上的职工们都说,见到矿长可以不下自行车,看到牛老师再快再远也得下车打个招呼。
  “不求回报,只为教书育人。”牛超颇为感慨地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这是祖辈带给家族最宝贵的品质,从小就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也萌生了长大后做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高中毕业那年,他在村里的初中做了一名民办教师,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当年市里最年轻的高级教师
  在村初中任教时,村里的叔叔大爷都把牛超称作“夜猫子”,他是老师中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一位。牛超一边学习一边教学,每天晚上都在办公室备课到深夜,直到明天的课记得滚瓜烂熟,才肯离开办公室。1977年高考恢复后,牛超考取了淄博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从事地理教学工作。
  面对高中学校及学生的要求,牛超深知自己水平的不足,抽时间他就去听老教师讲课,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练就了一身“看家本领”,作为一名地理老师,牛超能徒手在黑板上画圆,也能画出山东地图、中国地图。“牛老师很牛,他能徒手在黑板上画中国地图,就连边边角角都一模一样。”这是不少学生对牛超的评价,听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深入浅出,循循善诱。
  当年,牛超的妻子翟爱丽为了他放弃了淄川妇幼保健院的工作,跟随他在淄博一中当了一名校医。“后悔吗?好像年轻时抱怨过几句,但现在看来,又非常值得。”翟爱丽笑着对记者说道,她知道牛超辛勤的工作付出,能得到的回报也是丰厚的。
  牛超所教的班级地理高考成绩连续七年在全市高考中名列前茅,班级上本科线人数也多次获得全市第一,他多次被市区评为“教学能手”和“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1993年,牛超被评为高级教师,这一年他38岁,是淄博市最年轻的高级教师。
  沿着祖辈、父辈的足迹,牛超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虽平凡但执着、坚韧。对牛超来说,从教42年里带过近万名学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桃李满天下,就是他的光荣和骄傲。牛超带过的不少学生,他们高考报考了师范院校,毕业后又回到了淄博一中做起了老师。
  9月3日,当牛超又回到淄博第一中学的校园时,在校园里,操场上,不时有老师见面和他打招呼、握着手拉家常,而他的几名学生赵增刚、孙晓红、张宁一直陪伴左右。
  “牛老师是我们的人生导师,他更像一位父亲。”赵增刚说,他是1983级的学生,高中三年经常去牛老师家“蹭饭”,是他们这些离家远的学生的“特权”。牛老师的学生大多在求学时受到牛超夫妇的帮助,为他们贴补学费、伙食费、回家的路费……当年,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在食堂只买馒头咸菜,每到周末,牛超夫妻俩就炒上几样菜和肉,叫上学生一起吃。“我和老伴那时候吃饭,桌子围了一圈学生,就是一大家子在吃团圆饭。”牛超笑着回忆,这样的“师生饭”持续了二十多年。
  “老师是个讲究良心的工作,永远不会大富大贵。”牛超认真地说道,看到这些学生,仿佛又看到了自己。“他们很优秀,做了副校长、教研室主任,带的班级成绩又好,做老师的只有欣慰二字。”
女儿做了大学教授
  1981年,牛超有了女儿,他特意为女儿起名为明哲。“明哲”意味着明事理、懂哲学,牛超解释道,他并不讲求女儿能有多大的成绩,但希望她能明事理识大体,“这么多年,孩子的确没让我们失望过。”牛超满是欣慰地说。
  牛明哲从小就在校园里长大,似乎从出生开始,她就和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年幼时,她就拿着石头在家门口的水泥地上写写画画,拿着树枝当教杆,“那时候模仿老师讲课,自己讲给自己听,其实自己什么也不懂。”牛明哲笑称这是自己小时候对老师最单纯的理解,虽然懵懂,但却像粒种子扎下了根。
  牛明哲的童年记忆里,父亲仿佛一直在围着学校和学生转,对她的陪伴鲜少。早上没等她醒来,父亲就去带早操早自习,晚上睡着了以后父亲才检查完宿舍回家。“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我爸爸在教室里看自习,我就在窗外隔着玻璃看我爸爸在讲桌上改试卷。”一窗之隔,牛明哲不能把“爸爸”叫出声,但她知道,爸爸工作十分神圣。
  在牛明哲看来,执掌教鞭是他们这个家族的优良传统。“我爷爷和爸爸都是老师,爷爷桌上堆满了笔墨纸砚、书稿。”牛明哲从小就知道,自己的爷爷和别人的爷爷不一样,不会只关心自己的吃喝,而是永远和书籍相伴,家里地方不大但是摆满了书,甚至床头上摆放的都是书,家庭氛围的熏陶,让牛明哲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选择多了一丝笃定。
  1999年,牛明哲高考考了663分,在可以报考其他热门专业的情况下,她还是毅然决然报考了聊城师范学院(现聊城大学),志愿毕业后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牛超做了一辈子高中教师,填报高考志愿是他最拿手的,他教过的大多数学生都找他填报志愿,都如愿考上了心仪的学校。有人不理解他,认为明哲的分数原本可以上一个更好的学校、更热门的专业,“有人就打趣我,你这么会报志愿,为什么连自己女儿的学校都没选好。”牛超心里明白,女儿是打心眼里崇拜教师这个职业,他能做的,是给予女儿足够的支持与鼓励。
  2003年毕业后,牛明哲如愿以偿地来到淄博职业学院任教。工作之余,受家庭的影响,她不断学习成长的心始终没放下。自2006年,牛明哲接连考取了曲阜师范大学及山东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的硕士,承担了学校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连年考核优秀,并多次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牛明哲被评为副教授,牛超由衷为女儿高兴:“我们祖辈都在中小学任教,女儿做了大学老师,是我们家族传统的延续。”
  逢年过节,牛超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老师”是一个固定而又永恒的话题。虽然每个人从教的年代有所不同,教室里的教学设备也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变成了电子白板、可视化视频教学,但大家的回忆中,教师的情怀是亘古不变的。这百余年间,牛超一家五代人乐此不疲地传承着言传身教的家风,光荣的教鞭在他们手里一代代传递,书写着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