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味何处寻 咱去找手艺人
传统佳节探访传统文化,它们是济南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2021年09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峰的泥塑兔子王制作进入后期阶段。
  杨峰勾勒兔子王的细节。
  杨凤岩在专心致志地制作毛猴。
  ▲戎玉蕊展示传统鲁绣的针线技艺。
  ▲戎玉蕊的鲁绣作品。
     旧时,每逢八月十五这天,人们会在案桌上摆好“月光马儿”来供奉。到了明末时期,有民间的手工艺人用泥土将它立体化做成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便有了兔神泥塑。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写道:“彩色泥塑兔子,在北京、济南非常流行。”在济南,人们称之为“兔子王”。生动有趣的泉城兔子王,传承节日风俗,追忆童年时光;憨态可掬的济南毛猴,浓缩人生百态,尽述老济南味道;“似画非画”的鲁绣作品,寄情山水之间,体味鲁韵风情……在济南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民间技艺保留下来,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为济南增添了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中秋节到来之际,记者特意拜访了几名老艺人,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赵卓琪 于泊升 
见习记者 崔艺凡      

打造“泉城兔子王”文化IP
  “兔子王”以弹簧连接兔耳,芯为大红色,模样憨态可掬,色彩绚丽,有的可以活动,有的则可以吹响。百花洲畔,杨峰正拿着毛笔细细勾勒,在这里他赋予了“兔子王”新的生命,将济南特色与“兔子王”完美结合,也让这门被人遗忘的技艺得以传承下去。
  旧时,每逢八月十五这天,人们会在案桌上摆好“月光马儿”来供奉。到了明末时期,有民间的手工艺人用泥土将它立体化做成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便有了兔神泥塑。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写道:“彩色泥塑兔子,在北京、济南非常流行。”在济南,人们称之为“兔子王”。
  “早年间,‘兔子王’是孩子们人手一个的玩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制作兔子王的手工艺人为了生计渐渐放弃了传承,‘兔子王’的制作技艺也逐渐失传。”杨峰说,他当时听说以后非常喜欢,但是找了几年也没能找到,渐渐地,“兔子王”成了他心中的一个结。
  中学时,杨峰开始学习美术,自己做“兔子王”的想法就此萌生。“2002年我开始寻找相关素材,用了约两年半的时间,终于找到一本参考资料,上面有提到过去的济南是如何过中秋的,包括‘兔子王’的传说故事和照片。”也正是这本书,让杨峰原想比着做一个“兔子王”的心改变了。“书里说,过去做‘兔子王’,别人家做得再好也不去模仿。”杨峰表示,这是艺德的体现,也改变了他,决定做出自己风格的“兔子王”。
  在传说故事中提到,兔神将仙药撒入了72泉,因此杨峰就把泉融入其中。“传统‘兔子王’有特有的脸谱,我受到了传说故事的启发,将泉字以篆书的形式画在了兔子王脸上。”自此第一个“泉城兔子王”便出世了。
  从2004年做了第一个“泉城兔子王”到如今,杨峰已数不清做过多少个,但不变的是这17年来坚持传承民俗艺术的初心。“‘泉城兔子王’是吉祥的象征,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济南的地域特色,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与济南泉水文化于一身的载体,不该从过去的广为人知变成现在的鲜为人知。”杨峰说,近年来,他陆续走进学校开展公益课堂,推出“泉城兔子王”相关文创产品。“今年我们还与济南香格里拉大酒店推出了‘泉城兔子王’主题房,结合济南非遗文化符号,打造‘泉城兔子王’文化IP。”杨峰表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兔子王”、了解“兔子王”,他相信“兔子王”一定会一直传承下去。
小毛猴尽显济南味道
  围桌盘坐吃火锅、西瓜摊前品瓜谈天、巷子里的市井生活……这些惟妙惟肖的场景是用一个个毛猴组成,浓缩人生百态,尽是杨凤岩心中老济南的味道。
  “我小的时候奶奶在家里做一些小手工艺品,比如说毛猴,或者是麦秸秆儿做的小动物,还有高粱秆做的蝈蝈笼等等民间工艺,那是我接触毛猴的源头。”杨凤岩是毛猴手艺的非遗传承人,做毛猴已经三十年了,他也没想到,儿时奶奶为他做的“小玩具”,让他迈出了非遗传承大道的第一步。
  做毛猴这么多年,杨凤岩并不觉得坚持下来是件很难的事,他把做毛猴当成自己生活中的小乐趣,“其实就是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我越做越觉得毛猴有趣,每当生活中遇到了新鲜事,就用毛猴的形式做出来。”杨凤岩回忆说。
  近年来,为了加强对中国非遗的保护力度,许多非遗传承人都被邀请进入校园讲课,普及非遗知识,体验非遗乐趣,杨凤岩就是其中之一。“我每个星期都会去一次槐荫培新小学,给小学生讲课。”虽然已经退休了,但仍有许多学校过来邀请杨凤岩讲解毛猴手艺,“小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他们尝试做出来的东西也很好。”
  看着冉冉升起的新星力量,杨凤岩很是欣慰,但是他现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传承人。“其实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毛猴来找我学习,但是没有几天就打退堂鼓了。毛猴虽然看着简单,但真正学会,并不是件易事。”杨凤岩表示,他很希望能有人真正沉下心来学习这门艺术,他也将更多的期望放在对毛猴感兴趣的孩子身上。
  “父亲喜欢画画,会把一些有趣的场景画在纸上,我就把这些平面场景改成立体的,用毛猴的形式展现出来。”杨凤岩说,毛猴更像立体漫画,展现市井生活,看上去风趣幽默,实际上也有部分具有讽刺意味,它们互相融合。
  在杨凤岩所做的毛猴作品中,传统内容占60%,现代的内容占40%,“毛猴作品传统的部分指的是传统场景和用料,但是作品需要符合现代人审美观,让现代人理解,才能发展下去。”杨凤岩在自己的作品中也不断融入现代元素,除了主题向现代靠拢外,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火锅、钻戒、口罩等现代的小物件。
  “下一步我准备做三个作品:第一个是药铺抓药的情景,第二个是粮店,第三个是老济南的大观园。”杨凤岩告诉记者,毛猴这门非遗手艺他还会继续坚持下去,他也希望非遗手艺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继续在现代社会中熠熠生辉。
鲁绣明天会更好
  “这一股绳从横断面分开,分成十六根,每一根细得像头发丝。”戎玉蕊手中的《二十四孝图》已经初具形态,这一幅刺绣,她需要花费半年时间完成,每天一针一线地缝制,看似枯燥平常,里面却大有学问。
  三十年过去了,想到之前的学习经历,戎玉蕊还是津津乐道。开始接触鲁绣,还得从戎玉蕊的童年说起,那时候的她看到母亲做的鲁绣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女孩子嘛,就喜欢一些比较好看的,花纹鲜艳的东西。”从此,她开始跟着母亲学习鲁绣的针法,本以为小小的孩子会很快放弃,没想到童年的戎玉蕊对鲁绣的爱“一发不可收拾”。步入社会后,她进入了刺绣厂,在这里,她的手艺得到了系统的提升,进入刺绣厂,她才发现自己之前接触的工艺都是一些散碎的,而这里的刺绣堪称艺术品。
  “南方有一位客商第一次见到我的作品后感到惊讶。”说到这,戎玉蕊眼神中流露出了一种自豪,鲁绣区别于其他南方刺绣的一点就在于它的传神,在戎玉蕊的工作站,有三幅大作挂于墙上,从外观上看,不像穿针引线而来,倒像多种颜料的绘画作品。“用生丝与头发丝混合更加传神,头发丝可以勾勒出非常细致的胡须。”戎玉蕊边说边演示。
  作为北方民间刺绣的代表,鲁绣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而又独具一格,针法丰富多变,纹理疏朗清晰,质地坚实浑厚,色彩对比鲜明,注重工艺性与装饰性。济南地区的发丝绣(人发与丝线结合施绣)堪称鲁绣精华。戎玉蕊在鲁绣针法上融合了南方的部分手法,集“抽、绣、编、锁、勒、挑、补、雕”等技法于一体的独特技艺,绣品风格细腻传神、淳美坚实、朴中寓秀。
  在工作站门后,展台上摆放了几个精致的书签,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可不是戎玉蕊,而是她的女儿。与戎玉蕊的童年经历相同,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受到妈妈的熏陶,对传统鲁绣情有独钟,大学毕业于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了系统的工美理论,毕业后便与母亲一起脱岗在工作站忙碌。
  “刺绣很孤独,一个人在一张布前,一针一线,有时候大作需要两年才能完成。”鲁绣不仅考验技艺,更考验人的耐力。尽管如此,戎玉蕊依然对鲁绣的传承充满信心,“当代年轻人也有自己的优势,文化程度高,艺术鉴赏力更强。”我们也期待,鲁绣明天会更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