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关注
山东新闻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报料
评论
论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济南味何处寻 咱去找手艺人
传统佳节探访传统文化,它们是济南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2021年09月2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分享到:
【PDF版】
杨峰的泥塑兔子王制作进入后期阶段。
杨峰勾勒兔子王的细节。
杨凤岩在专心致志地制作毛猴。
▲戎玉蕊展示传统鲁绣的针线技艺。
▲戎玉蕊的鲁绣作品。
旧时,每逢八月十五这天,人们会在案桌上摆好“月光马儿”来供奉。到了明末时期,有民间的手工艺人用泥土将它立体化做成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便有了兔神泥塑。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写道:“彩色泥塑兔子,在北京、济南非常流行。”在济南,人们称之为“兔子王”。生动有趣的泉城兔子王,传承节日风俗,追忆童年时光;憨态可掬的济南毛猴,浓缩人生百态,尽述老济南味道;“似画非画”的鲁绣作品,寄情山水之间,体味鲁韵风情……在济南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民间技艺保留下来,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为济南增添了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中秋节到来之际,记者特意拜访了几名老艺人,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赵卓琪 于泊升
见习记者 崔艺凡
打造“泉城兔子王”文化IP
“兔子王”以弹簧连接兔耳,芯为大红色,模样憨态可掬,色彩绚丽,有的可以活动,有的则可以吹响。百花洲畔,杨峰正拿着毛笔细细勾勒,在这里他赋予了“兔子王”新的生命,将济南特色与“兔子王”完美结合,也让这门被人遗忘的技艺得以传承下去。
旧时,每逢八月十五这天,人们会在案桌上摆好“月光马儿”来供奉。到了明末时期,有民间的手工艺人用泥土将它立体化做成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便有了兔神泥塑。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写道:“彩色泥塑兔子,在北京、济南非常流行。”在济南,人们称之为“兔子王”。
“早年间,‘兔子王’是孩子们人手一个的玩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制作兔子王的手工艺人为了生计渐渐放弃了传承,‘兔子王’的制作技艺也逐渐失传。”杨峰说,他当时听说以后非常喜欢,但是找了几年也没能找到,渐渐地,“兔子王”成了他心中的一个结。
中学时,杨峰开始学习美术,自己做“兔子王”的想法就此萌生。“2002年我开始寻找相关素材,用了约两年半的时间,终于找到一本参考资料,上面有提到过去的济南是如何过中秋的,包括‘兔子王’的传说故事和照片。”也正是这本书,让杨峰原想比着做一个“兔子王”的心改变了。“书里说,过去做‘兔子王’,别人家做得再好也不去模仿。”杨峰表示,这是艺德的体现,也改变了他,决定做出自己风格的“兔子王”。
在传说故事中提到,兔神将仙药撒入了72泉,因此杨峰就把泉融入其中。“传统‘兔子王’有特有的脸谱,我受到了传说故事的启发,将泉字以篆书的形式画在了兔子王脸上。”自此第一个“泉城兔子王”便出世了。
从2004年做了第一个“泉城兔子王”到如今,杨峰已数不清做过多少个,但不变的是这17年来坚持传承民俗艺术的初心。“‘泉城兔子王’是吉祥的象征,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济南的地域特色,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与济南泉水文化于一身的载体,不该从过去的广为人知变成现在的鲜为人知。”杨峰说,近年来,他陆续走进学校开展公益课堂,推出“泉城兔子王”相关文创产品。“今年我们还与济南香格里拉大酒店推出了‘泉城兔子王’主题房,结合济南非遗文化符号,打造‘泉城兔子王’文化IP。”杨峰表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兔子王”、了解“兔子王”,他相信“兔子王”一定会一直传承下去。
小毛猴尽显济南味道
围桌盘坐吃火锅、西瓜摊前品瓜谈天、巷子里的市井生活……这些惟妙惟肖的场景是用一个个毛猴组成,浓缩人生百态,尽是杨凤岩心中老济南的味道。
“我小的时候奶奶在家里做一些小手工艺品,比如说毛猴,或者是麦秸秆儿做的小动物,还有高粱秆做的蝈蝈笼等等民间工艺,那是我接触毛猴的源头。”杨凤岩是毛猴手艺的非遗传承人,做毛猴已经三十年了,他也没想到,儿时奶奶为他做的“小玩具”,让他迈出了非遗传承大道的第一步。
做毛猴这么多年,杨凤岩并不觉得坚持下来是件很难的事,他把做毛猴当成自己生活中的小乐趣,“其实就是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我越做越觉得毛猴有趣,每当生活中遇到了新鲜事,就用毛猴的形式做出来。”杨凤岩回忆说。
近年来,为了加强对中国非遗的保护力度,许多非遗传承人都被邀请进入校园讲课,普及非遗知识,体验非遗乐趣,杨凤岩就是其中之一。“我每个星期都会去一次槐荫培新小学,给小学生讲课。”虽然已经退休了,但仍有许多学校过来邀请杨凤岩讲解毛猴手艺,“小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他们尝试做出来的东西也很好。”
看着冉冉升起的新星力量,杨凤岩很是欣慰,但是他现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传承人。“其实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毛猴来找我学习,但是没有几天就打退堂鼓了。毛猴虽然看着简单,但真正学会,并不是件易事。”杨凤岩表示,他很希望能有人真正沉下心来学习这门艺术,他也将更多的期望放在对毛猴感兴趣的孩子身上。
“父亲喜欢画画,会把一些有趣的场景画在纸上,我就把这些平面场景改成立体的,用毛猴的形式展现出来。”杨凤岩说,毛猴更像立体漫画,展现市井生活,看上去风趣幽默,实际上也有部分具有讽刺意味,它们互相融合。
在杨凤岩所做的毛猴作品中,传统内容占60%,现代的内容占40%,“毛猴作品传统的部分指的是传统场景和用料,但是作品需要符合现代人审美观,让现代人理解,才能发展下去。”杨凤岩在自己的作品中也不断融入现代元素,除了主题向现代靠拢外,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火锅、钻戒、口罩等现代的小物件。
“下一步我准备做三个作品:第一个是药铺抓药的情景,第二个是粮店,第三个是老济南的大观园。”杨凤岩告诉记者,毛猴这门非遗手艺他还会继续坚持下去,他也希望非遗手艺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继续在现代社会中熠熠生辉。
鲁绣明天会更好
“这一股绳从横断面分开,分成十六根,每一根细得像头发丝。”戎玉蕊手中的《二十四孝图》已经初具形态,这一幅刺绣,她需要花费半年时间完成,每天一针一线地缝制,看似枯燥平常,里面却大有学问。
三十年过去了,想到之前的学习经历,戎玉蕊还是津津乐道。开始接触鲁绣,还得从戎玉蕊的童年说起,那时候的她看到母亲做的鲁绣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女孩子嘛,就喜欢一些比较好看的,花纹鲜艳的东西。”从此,她开始跟着母亲学习鲁绣的针法,本以为小小的孩子会很快放弃,没想到童年的戎玉蕊对鲁绣的爱“一发不可收拾”。步入社会后,她进入了刺绣厂,在这里,她的手艺得到了系统的提升,进入刺绣厂,她才发现自己之前接触的工艺都是一些散碎的,而这里的刺绣堪称艺术品。
“南方有一位客商第一次见到我的作品后感到惊讶。”说到这,戎玉蕊眼神中流露出了一种自豪,鲁绣区别于其他南方刺绣的一点就在于它的传神,在戎玉蕊的工作站,有三幅大作挂于墙上,从外观上看,不像穿针引线而来,倒像多种颜料的绘画作品。“用生丝与头发丝混合更加传神,头发丝可以勾勒出非常细致的胡须。”戎玉蕊边说边演示。
作为北方民间刺绣的代表,鲁绣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而又独具一格,针法丰富多变,纹理疏朗清晰,质地坚实浑厚,色彩对比鲜明,注重工艺性与装饰性。济南地区的发丝绣(人发与丝线结合施绣)堪称鲁绣精华。戎玉蕊在鲁绣针法上融合了南方的部分手法,集“抽、绣、编、锁、勒、挑、补、雕”等技法于一体的独特技艺,绣品风格细腻传神、淳美坚实、朴中寓秀。
在工作站门后,展台上摆放了几个精致的书签,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可不是戎玉蕊,而是她的女儿。与戎玉蕊的童年经历相同,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受到妈妈的熏陶,对传统鲁绣情有独钟,大学毕业于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了系统的工美理论,毕业后便与母亲一起脱岗在工作站忙碌。
“刺绣很孤独,一个人在一张布前,一针一线,有时候大作需要两年才能完成。”鲁绣不仅考验技艺,更考验人的耐力。尽管如此,戎玉蕊依然对鲁绣的传承充满信心,“当代年轻人也有自己的优势,文化程度高,艺术鉴赏力更强。”我们也期待,鲁绣明天会更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第A01版:重点
第A02版:壹读·评论
第A03版:壹读·聚焦
第A04版:壹读
第A05版:壹读
第A06版:壹读
第A07版:壹读
第A08版:壹读
第A09版:壹读·聚焦
第A10版:壹读·关注
第A11版:青未了·人间
第A12版:文娱·电影
第A13版:乐动
第A14版:动向·国际
第A15版:新闻·速览
第A16版:封底·看点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