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整体护理践行者焦时琴
以护理之爱 同病人一心
2021年10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晨辉洒向山城,枫叶染红了秋。
  伴着清晨几声鸟鸣,淄博市第一医院后院的大树下,三三两两的老人或晨练或谈笑,四处走动的,也不乏散步的医院老职工们。
  对于眼前的场景,时年74岁、站在大院一栋楼房阳台上的医院退休护士焦时琴并不陌生。退休后,她一度也是这里的常客。
  转头间,一座二层小楼进入了她的视线,40多年前,焦时琴来医院时,最初的住处就是位于小楼东南角的一间平房,如今已拆除无存。
  望着小楼斑驳的痕迹,恍惚间,焦时琴的思绪回到了40多年前……

  焦时琴的“三十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晓光 
通讯员 程方 周燕宁

医护一条龙
积累专业知识


  从一名淄博卫校毕业的基层护士,到整体护理的“践行者”,再到标准化护理管理的“推行人”,焦时琴用了近30年的时间,在医院形成了系统化整体护理管理,与她的同事们一道创造了医院护理工作发展的新轨迹。
  “我热爱我的工作,如果可以重来,我还会选择这条路。”她说。
  如今,退休已经二十年的焦时琴谈起她的职业,依旧满腔热情。
  而她,不仅是医院整体护理工作的先行者和创始人,也成为了淄博市第一医院护理领域多年来巨大发展转变的见证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获知,1968年,焦时琴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从淄博卫校护理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条件极其艰苦的公社医院,开始了她的医护之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基层的医疗状态可用“赤脚医生走天下”来形容,焦时琴说,当时的医院没有专业医生,大多实行“医护一条龙”,所有医护人员都需要掌握基础的医疗知识和护理常识,即医护不分家。
  “当时,公社医院只有一个老中医和一个药房的工作人员,加上我们两个分来的学生,医院一共四个人。”回忆当时,焦时琴这样感叹。
  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工作条件,磨炼了她的意志,锻炼了她的工作能力,大大丰富了她的医疗实践经验。
  数年后,她被调到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医院工作。
  在那里,她遇到了后来成为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著名妇产科专家、时任无棣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的林雨琴。
  焦时琴说,当时,可敬的林大夫有意对她这个认真干练的年轻人重点培养,手把手地教她接生以及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医治。
  就此,焦时琴成为县医院的一名妇产科大夫,这段从医经历,不仅丰富了焦时琴的医疗学术知识,更是为她后来进行整体护理模式的推行奠定了医学、护理专业的知识基础。

照护唐山截瘫患者
践行护理医者本心


  1975年,28岁的焦时琴正式进入淄博市第一医院内科进行护理工作。
  “一排白色小平房,科室65张床,整天就围着病人转。”焦时琴说,这是她对医院的初印象。
  时间转至1976年,这一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了。
  作为地市内优势医院的淄博市第一医院,接到了将收治一部分唐山大地震受灾患者的通知,就此,全院上下开始了接诊准备……
  “搭建防震棚,调动各科护士,准备医疗用品……半夜的时候,大批的病人就来了。”焦时琴回忆,受灾患者来时,她被调去了外科,当时,外科65张床全部住满,后额外的加床也全住满了患者。
  整个医院空床全住满,外科东、西大病房加满床,来院的受灾患者高达200多个。
  基于彼时淄博市第一医院相对较高的医疗技术和接诊能力,受灾患者在医院得到了良好的医治,一段时间后基本已康复出院,但有几位截瘫患者依旧在院治疗。
  而让焦时琴对这段记忆尤为深刻的原因,是1978年,她曾收到一封来自唐山的感谢信,来信者正是当时留院治疗的一对高位截瘫的夫妇。
  焦时琴回忆,这对夫妇在地震中失去了一双儿女。失去至亲加之身体重创一度让这对夫妇二人痛不欲生。
  其中,丈夫许先生因高位截瘫造成翻身都需要他人帮助,这让他无法忍受,以至于脾气日趋凌厉,对医护人员语气不好更是常事。
  “基本上是几分钟就需要翻一次身,转身的功夫,可能又被叫过去了。”但焦时琴并没有因此失去耐心。
  她说:“经历大难和失去至亲本就难过,这时候的病人需要的是陪伴,是关心,而不是不耐烦的态度和行为。”
  正是焦时琴这样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的护理态度,让她得到了许多救治患者的认可和感谢。
  而也正是在此时,她认识到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护理标准化
整体护理精细化


  七十年代的医疗和护理条件依旧相对落后,博山这个小山城更甚。
  焦时琴说,当时的护理模式功能制护理,凭借经验护理居多。
  此时,工作细致的焦时琴在工作中意识到了这种传统护理模式和非标准化护理的弊端……
  1981年,经过医院的人事决定,焦时琴调至护理部进行管理工作。
  “我其实更愿意在一线进行病患护理,但既然来到管理岗,我决心为改变功能制护理的弊端做些什么。”焦时琴坦言。
  功能制护理,患者不明确具体的责任护士,无法进行就医诉求的准确阐述是其最大的弊端。
  “当护士的时候,听的最多的就是患者会说‘戴上口罩你们护士都长一样,不认得,找不到责任人’。”焦时琴说。
  而这些都让她坚定了信心,不仅要做到医院护理工作责任化,更要做到护理过程标准化。
  于是,焦时琴在担任护理部主任后,率先提出了由功能制护理到整体护理的概念,并制定了一系列标准、考核条例,包括《分级护理制度》《护理交接班制度》《护理素质要求》,每个文案都包含了二三十项条例,相应的考核制度也相继出台。
  改革路必坎坷,专科护理不精、业务不熟练和人手不足成为其中的三大难题。但焦时琴却有规划地逐项解决。
  比如,派遣人员去省外学习,再对院内护士进行分层培训和分层工作责任制,以加强各级护士的专业性,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再比如,“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摸索、实践和护理学习,增强操作熟练度,以解决护士们在业务上的技术短板;按照科室病患护理需要和季节性、突发性疾病人员分配方案的制定,以解决科室人手不足的问题。
  同时,他们还加强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学习,保证整体护理的实施。
  以上种种,从在内科试点到全院实行,从遭受质疑到普遍认可,淄博市第一医院护理工作在焦时琴和她的护理姐妹们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走上系统化、标准化的道路。
  而由她起草制定的那些护理工作管理条例,也成为了当时淄博市各个地区医院的护理工作规范标准,为全市护理工作标准化统一奠定了基础。
  这样,自1981年起,淄博市第一医院护理工作开始从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
  相对应的,护理管理工作也由最初的经验管理转变为标准化管理,并且开始实施工作质量控制,创造了医院护理工作的历史性新发展。
  以护士之爱,同病人一心。
  “护理工作管理千头万绪,只有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才能做好护理工作。只要护理能够贴近患者,患者拿我们当家人了,我们就做到了。”焦时琴如此总结自己多年护理和管理工作。
  谈及如今医院的变化和发展,焦时琴转头望向窗外一片新景的淄博市第一医院,她脸上满是欣慰。
  她说:“现在是越来越好了,医护人员学历高,医疗技术水平也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患者的满意度调查也能够体现出医患关系变好了。”
  说完,焦时琴看着手中的老照片.
  此刻,她耳边仿佛又响起南丁格尔的誓言: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
  2001年,这位在护理岗位上奋斗了35年的老护理人退休。
  而她身上所铭记和传承的,不仅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思想,更是淄博市第一医院“医者仁心,不忘大爱”的历史精神。
  1948年,淄博市第一医院建院在这座山城博山,时隔73年,今年秋又至,院内一砖一瓦刻下的,是时代年轮的变迁痕迹。
  时光带走的,是历史,但铭刻在一代又一代第一医院人骨子里的仁心与大爱,却丝毫没有随着岁月的流转而消逝。
  而这才真正是淄博市第一医院铭记过往、代代相传的根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