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病毒中生存:一种进化论的解释》
[美]苗德岁 著
译林出版社
□禾刀
2005年10月,1918年大流感病毒被成功复活,人类终于看清百年前那个曾导致2500万至1亿人死亡的病毒真面目。而在2004年,科学家已成功复活了一种埋藏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3万多年前的巨大病毒。
提起病毒,许多人深感毛骨悚然,畏而远之,恨不能将其赶尽杀绝而后快。对此,著名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苗德岁则坚定而又干脆地回答:一方面人类根本不可能将所有病毒灭绝,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病毒无处不在;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即“病毒是人类演化最强的驱动力”,而“早期哺乳动物祖先,利用基因组中多余的病毒片段,借助共生的逆转录病毒演化出了胎盘。而其他的共生病毒,又帮助我们从一团细胞最终变成了成熟的胎儿,并保护我们免受各种病原体的侵害,然后顺利地呱呱落地”。简而言之,如果没有病毒,人类连基本的繁衍都成问题。
这是一部关于病毒简史的科普著作。本书中,苗德岁爬梳病毒历史。人类对病毒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后,伴随着显微镜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终于直观地观察到一种种曾导致人类巨大灾难的病毒。
从书名看,苗德岁对病毒似乎抱有某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好感”。许多人对病毒的恐惧来自于现实体验,但如果我们认真阅读本书后就会发现,病毒一方面确实可以给人类带来困扰乃至巨大灾难,另一方面也会推动基因变异实现人类基因的进化,只不过普通读者很少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罢了。《病毒星球》(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4月版)一书更是指出,“我们基因组的一部分就来自感染了人类远古祖先的亿万种病毒。其实,地球上的生命,很可能就是在40亿年前从病毒起源的”。
读过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信出版社2014年11月版)的读者不知是否还记得,尤瓦尔在那本书里指出,人类与非洲黑猩猩的关系其实非常“亲密”,“亲密”到99%的基因是相同的。那么问题来了,人类后来为什么会与黑猩猩分道扬镳呢?其背后的驱动力会是什么呢?苗德岁告诉大家结果:这种驱动力是病毒!“自人类与黑猩猩‘分手’以来,近三分之一的蛋白质适应演化,都是病毒驱动的,而背后真正的推手是自然选择”。就以当下来看,“我们的基因组DNA可能有接近一半来源于病毒,其中接近十分之一来源于逆转录病毒”。
这似乎是一个有趣的悖论,一方面病毒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人类历史上经历的大瘟疫曾导致无数人死亡;另一方面病毒不仅制造了生命,还驱动人类不断进化。不管人类是否乐意接受,现实就是这样。机械地拒绝或者试图消灭所有病毒,无异于拒绝生命的存在,同时也注定是徒劳无益的。
病毒制造了生命,与许多生命从最初的相克到相伴相生。许多病毒历史上曾给人类带来过灾难,但人类最终对这些病毒又产生了抗体。苗德岁指出,“我们体内的很多病毒对我们的健康是大有裨益的”,因为“病毒在地球中存在已经数十亿年之久,对于整个生物圈贡献巨大;而且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中,病毒在不同物种之间传递着基因”,这也是构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驱动力。从这一层面看,“彻底清除病毒的想法,既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荒谬可笑、极不明智的”。
不可否认,病毒常常会给人类以巨大灾难,但消灭人类并不符合病毒的进化逻辑,因为没有了细胞这一“宿主”,病毒自己也无法生存。因此,病毒进化的结果只能是毒性的减弱,最终与人类基因融为一体,实现“和谐共生”。这样的例子在人类身上比比皆是,“单纯疱疹病毒,这种病毒跟人类及其祖先已经‘和平共处’了600多万年了”。
病毒的另一个巨大优点往往为人类所忽视。地球历史上曾经历了六次大灭绝,每次都会有无数物种消失,包括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在宇宙运行之中,唯独无数病毒可以抗住这些意外之灾,一旦条件成熟,再次繁衍出能够适应新环境的生命体。这个观点来自于斯皮格曼,他的实验室被科学家同行们戏称为“斯皮格曼怪物”。
病毒虽然有利有弊,但病毒对人类进化的促进作用许多时候并不是那么温柔友好。人类并不具备天然抵抗众多的能力,历史上人类为适应病毒直至最终产生抗体,往往会付出无数人性命的惨重代价。为此,苗德岁发出忠告,许多远古时代的巨大病毒被“封存”于冰川之下,而随着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有朝一日,这些病毒可能名副其实的“炸弹”。气候变暖带来的不单单是海平面升高,还有许多人类根本没有做好应对准备工作的未知病毒。
最后还想说一点的是,苗德岁的写作风格幽默风趣,可读性强。近年来陆续读过一些科普读物,但大都是国外引进的。这些读物大都是学者亲自操刀,不少文采飞扬。相比之下,国内科普读物填鸭式灌输枯燥知识的多,从事科普写作的科学家较少,这或许是国内科普读物亟待发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