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的孩子
2022年03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姜晓彬
  你听说过“野生”的孩子吗?上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的很多农村孩子便是。那个时候,农村劳力都在生产队挣工分,天不亮就要出工。为了挣工分,很多农村妇女不顾怀孕的身体也要跟丈夫一起下地,有时候自己到了预产期也不知道,孩子生在野地里的事情偶有发生。当然,即使不出生在野地里,那时的农村孩子大多也是充满野性的。从广义上来说,他们都是“野生”的孩子。
  “野生”的孩子出生于田野乡村之间,玩耍于山岭荒坡之上,成长于陋巷与原野上,两三岁的时候就被劳作的父母放在田间地头自己玩耍,饿极了抓着泥土就往嘴里吃。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一群“野生”的孩子。到了五六岁的时候,夏天我们光着屁股在浚河里翻腾打闹。每年夏天浚河里发大水,我们就在树林沟汊里面捞鱼摸虾,好像是天生的水性让我们从来都不怕洪水。我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村里的藕塘,拿着自制渔网,直奔村南的浚河,一个猛子扎下去,两个河蚌摸上来。最喜欢的就是等河水退去,来不及逃走的白花花的鲢鱼、窜条子、沙里趴成为我们的“战利品”。夕阳西下,带着鱼篓回家,炊烟袅袅中,一家家炖鱼汤的浓郁香味飘在乡村的上空。
  春天来了,“野生”的孩子们背上柳条筐到野地里挖野菜,到浚河边树林子里采摘新鲜嫩绿的槐树叶,回家让大人炒“渣豆腐”吃。清明时节,拧一只柳哨,扎一个柳枝帽子,割野草回家喂羊喂兔。夏天来了,割麦打场拉辘轳,下河摸鱼,上树端鸟窝,几个伙伴扛着杆子戳马蜂窝。我经常想,那个时候的铜石镇姜家庄真大,南有一大片白沙滩,野生的大雁、白鹭、天鹅在那里扎堆,西北就是阴森森的森林,白天一个人都不敢进去。我们小伙伴们在这片大森林和沙滩里面刨香附、甜杆,采蘑菇,拾地皮,逮“结了龟”。
  我们是一群“野生”的孩子,在自然里生,在自然里长,我们在风雨里呐喊,在白浪滔天的河水里搏击,在倾盆暴雨里收割粮食。在冬风凛冽中,把一棵棵冻得硬邦邦的大白菜抱回家;在漆黑的冬夜中,打着马灯连夜奋战,刨地瓜、分地瓜、擦地瓜干;在月亮底下或者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拾地瓜干,冻得哆哆嗦嗦,饿得牙打战,流着鼻涕,和着被镰刀割破手淌出的鲜血咽下去。能够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活下来,真不易啊。
  “野生”的孩子是具有野性的。我们不惧怕走黑路,我们不惧怕打雷下雨,50米深的大口井,我们敢从井口跳下去洗澡,200米宽的浚河我们可以横渡,高高的白杨树我们敢去攀爬,长满一身刺的皂角树我们敢上去摘皂角。大人们好像也对我们不管不顾,任我们疯长。那个时候,家里面孩子多,晚上又时兴玩藏猫猫的游戏,藏着藏着,很多孩子就在藏猫猫的地方睡着了。累了一天了,粗心大意的父母老早就困了,经常没查点清孩子的人数就休息了。
  这些与残酷的生活和大自然斗争中锻炼出来的野性已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了我们早已融入骨骼的特质,在悠悠岁月里历久弥坚。我们这群具有野性的人,如今愈发怀念青葱年代,怀念纯朴原味的时光,在飘渺如烟的往事里,默默品味那萦绕于怀的淡淡乡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