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树洞】
真妈妈胜过假朋友
2022年05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与精神追求。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齐鲁晚报成立“心理专家团”,向读者征集情感心理问题,邀请心理专家解答。
  情感版投稿邮箱:qlwbqg@163.com
  树洞提问:
  我自认为还是一个挺开放的母亲,和上初中的女儿关系也挺好,觉得她会和我说一些心里话,母女间也有共同话题。一直觉得自己是孩子的好朋友,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最近我偶然发现,我的孩子每天都要发不少QQ说说还有朋友圈,而我一条都没有看到过。那一刻真的挺受打击,原来在孩子那里和在我眼中,我们的关系并不一样。
  我问她,为什么屏蔽我啊,对我信不过?平时在朋友圈里做什么?缺不缺点赞的人?可以考虑我啊?孩子只是笑。我虽然故作大方轻松,但是心里还是不舒服的。

  齐鲁晚报心理专家团:
 “为什么屏蔽我啊,对我信不过?平时在朋友圈里做什么?缺不缺点赞的人?可以考虑我啊?”如果一个人这样问你,你会和他做朋友吗?
  我不会。因为这滔滔不绝的问号,传递出的是边界感的缺失、控制欲和油腻。初中生笑而不语,真是很给面子了。
朋友的意义
  很多父母都以自己是孩子的“好朋友”而骄傲,有些父母也确实做得很好——将孩子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与孩子坦诚交流,有共同的话题、爱好、日程,乃至形成默契——这都是朋友的意义。
  但提问者显然已经偏离了这种意义:对孩子的正常行为进行夸大(“关系并不一样”),不接受孩子有其他社交与精神空间(“挺受打击”),又不能坦承自己的感受,继而进行情绪化的无效表达(“四连问”)。平等自由都没了,边界隐私也不让有,还说你们是朋友?
虚假角色只是自我陶醉
  如果就此怀疑提问者和孩子做朋友的动机(比如占有、控制),也有些武断。但很多父母都沉迷于某种角色幻想中,认为“孩子的好朋友”等于“成功父母”,骄傲地到处宣扬。殊不知,父母本身是远比朋友丰富的概念,除了前面提到的朋友的意义,父母更是孩子成长环境的创造者、保护者、教育者、资源提供者。孩子对父母的需求,比对朋友的更深刻。
  真正负责、优秀的父母,不会为表面“和孩子关系好”洋洋自得,而是致力满足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帮助孩子塑造自我、获得成就与快乐。
  提问者如果做好了这些更实际的事,就会看到孩子积极成长的面貌,也不用窥探孩子的朋友圈了。
关键时刻已经来了
  初中,是孩子自我意识和社会性急剧成长的时期,也是内在变化冲突密集的时期。父母要在这个时期给孩子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凭借的不是监控干涉,而是自身实力。用自己的学习态度,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用自己的工作成就,引导孩子思考未来规划;用自己的地位、阅历,打开孩子的视野;用自己的社交圈,示范什么是良师益友;用自己的经济条件,转化成更有力的资源支持……
  提问者能做到这些吗?至少,提问者有自己的朋友吗?
  这是孩子的关键时刻,也是父母再次成长的契机。理想的亲子关系,是一边充实自我,一边彼此支持,一边逐渐脱离。没有永远的朋友,但有真实、永恒的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