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雯娅
5月12日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记者来到了烟台地震监测中心站,和中心站的工作人员们一起进入藏在防空洞里的地震形变观测洞室,了解烟台地震监测中心站的现状。
为避免外界干扰
测震仪器“安家”防空洞
地震形变观测洞室位于南山公园内,就隐藏在南山公园地下人防工程中。据烟台地震监测中心站监测预报科科长孟强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起,经烟台市地震局与人防办公室协调后,该防空洞的洞室就承担起了为地震观测服务的任务。
孟强说,之所以选在这里,是因为洞室内的地球“听诊器”——观测仪器非常敏感,很怕周围环境的干扰。地震形变观测洞室内有五套设备,水平摆倾斜仪、水管倾斜仪、洞体形变仪、伸缩仪、垂直摆倾斜仪、重力仪,观测的主要是大地的微型形变、倾斜,用以观测地震来临之前的微观异常,通过它们对胶东地区进行地震预报。而地表的工程施工、降雨、气温气压变化都会对仪器造成干扰,将仪器放在防空洞内,能够尽可能避免环境干扰,洞内恒温恒湿的条件,也能够保持相对平衡的观测状态,观测的数据精度更高,观测价值更大,科学价值也更大。
震前震后均观测
可观测陆地1.0级以上地震
对于地震前兆的观测,地震形变观测洞室提供的数据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地震发生之前除了形变,地下流体、大地电磁场、重力场、地磁场等也会发生变化,烟台地震监测中心站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仪器设备,这些观测仪器每分钟都会采集一次数据,供技术人员在第二天对前一天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处理,提升地震前兆的判断准确性。
而除了震前的观测,烟台地震监测中心站也配备了两种震后观测仪器,一种是数字化测震仪,另一种是强震仪。
16台测震仪分布在烟台的每一个区市,用来记录1000公里以内的地震,目前烟台的仪器精度,陆地可以观测到1.0级以上地震,近海可以观测到1.5级以上地震。
当地震发生了之后,技术人员通过这些测震仪提供的数据,可以迅速定位地震发生位置,计算出时间、地点、震级后,及时汇报给市委、市政府,为震后的地震应急提供技术支撑。
配备的18台强震仪,用以记录全球范围内6级以上的大地震,不做日常观测用,用以计算强震动烈度,供日后地震研究使用。
据悉,目前烟台小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北部海域,陆地相对海域来说较少,但仍比山东省其他地区要多,在这种前提下,烟台地震监测中心站无论是从观测手段的种类、数量、人员配置、业务水平都在山东省七个地震监测中心站中名列前茅。
建设200余个预警站
先地震波一步获悉地震信息
烟台地震监测中心站副站长卢双苓介绍,我国地震事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从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开始的,真正有地震观测手段是从1969年开始的,短短53年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尚处于初期阶段,仍以经验性的预测预报为主,地震预报现在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们掌握了那么几种类型的地震前的异常,但是更多的类型我们还没有发现。不同的地震断裂带、不同的地质构造,地震前的异常都不相同,前兆类的观测手段也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还需要一代代的地震工作者去努力。”
近年来,烟台已经建设了200余个地震预警站,当地震发生后,这些地震预警站就可以利用电波速度比地震波速度快得多的特点,先地震波一步获悉地震信息,为将要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抢出地震反应时间,抢在地震波到达之前,采取应急措施。
说到这里,孟强说,“别小看这点时间,抢出来的这点时间可重要了!高速铁路可以紧急制动,大型的化工厂、大型的水库,包括核电站都有相应的应急处置手段,包括很多公共场所,电影院、超市、大型超市,尤其是学校,其实短短的十几秒就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可以减少很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