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关注
山东新闻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报料
评论
论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2年磨一剑,孕育一粒“治郁”新药
首个国产抗抑郁1类创新药上市,烟大一项科研成果成功“纸变钱”
2022年11月1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分享到:
【PDF版】
烟台大学田京伟教授(右)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我国首个抗抑郁1类创新药——若欣林。
绿叶制药研发大楼一楼大厅展示的各类创新平台。
近日,基于烟台大学与绿叶制药“科产教”融合与“产学研”合作一体化平台,由烟台大学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主持研发的国家1类创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商品名:若欣林)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从研发到获批上市历经12年,该药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化药1类创新药,其上市实现了国产药在该治疗领域的重大创新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高失败率的CNS(中枢神经系统)创新药研制领域正走向世界前沿。
文/片 记者 李楠楠
通讯员 亓健生 孙艳
12年持续研发
一粒新药的艰难孕育
“批了!批了!”11月3日,若欣林获批上市。“当领导告诉我的那一瞬间,我非常激动,无法抑制的激动。”绿叶制药集团研发项目管理部项目经理钟彦告诉记者。
这份激动源于日日夜夜的坚持和努力终于获得认可。钟彦全程参与了这个项目,历经12年,深知其中的艰难,“加班是常事,晚上10点实验室的灯还是亮着的,我们要与众多竞争对手拼速度。”
若欣林的研发工作由烟台大学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绿叶制药集团非临床研究部副总裁、新药发现研究部负责人田京伟教授全面主持,烟台大学药学院傅风华、王洪波、刘万卉、孙考祥等教授作为团队骨干成员,先后有500余名专业人员参与。历经12年的持续研发,逐步构建起“多靶点不均衡调节效应机制研究和评价”与“信号通路偏向性调节机制研究和评价”技术体系,针对一线抗抑郁药物缺陷进行了攻克性研究,最终完成该款国家1类创新药的研发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8%的人口患有抑郁症,抑郁症已成为影响家庭生活和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抑郁症治疗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以往传统治疗药物仍然存在‘治愈率较低,治疗后有残留症状,患者功能无法达到全面康复’的缺陷。”田京伟说,所以12年前,他和他的团队就下定决心尝试研发一种更有效的新药。
虽然新药获批上市,但田京伟仍然在忙碌。11月14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准备去上海出差,桌上还放着已经凉透的盒饭,忙起来的他一天没有吃饭。“忙起来就忘了。”田京伟笑着说,“最近我瘦了十多斤,再来一个新药研发估计还能瘦,工作是最好的减肥方法。”
新药研发充满了挑战和困难。田京伟介绍,主要困难有两个。
“第一,我们做的是同时作用于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转运体三个靶点的药物。第二,是‘药物-靶点-临床疗效’的相关性,通过特定强度比例,不均衡抑制5-HT、NE、DA再摄取是否能够实现临床转化?其实就是前面提出理论的一个概念验证,这也是全球研发的难点。”田京伟说,“我们构建了基于5-HT/NE/DA三重再摄取抑制的研究平台,明确了摄取抑制强度比例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并在二期临床成功实现了概念验证,最终取得三期临床的成功。”
“贵在坚持。其实我们的新药研发周期还算快的,还有很多药物研发周期更长。一粒创新药从研发立项到最终上市,就如同一次万里长征,需要经历漫长的磨炼。”田京伟说,“中国有超过5000万名需要规范用药的患者,如何使如此庞大数量的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是一个社会性问题。既然决定做,就没想过要放弃,因为我们深切地知道患者的痛苦。作为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这是支撑我们坚持不懈的动力,若欣林的上市有望改善该疾病治疗现状,为广大患者早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三重“治郁”
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走进绿叶制药研发大楼,一楼大厅显著地方矗立着“三重治郁,焕然欣生”宣传雕塑,祝贺新药获批上市。
“现有的药物多是5-HT再摄取抑制剂、5-HT/NE双重再摄取抑制剂,若欣林是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三重再摄取抑制剂(SNDRI)。”钟彦介绍,三重再摄取抑制剂增加了对多巴胺的干预,可实现治疗作用相互协同,更全面地缓解抑郁症患者不同维度的症状,同时拮抗5-HT水平增加带来的DA水平下降所引起的副作用。
若欣林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张鸿燕教授表示:“若欣林的获批是国内制药企业在抗抑郁新药研发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在中国精神药物研发历史上是重要的里程碑。若欣林所展现的临床药效学特征,有助于患者全面缓解抑郁症的多维度症状,尤其能满足患者对于改善焦虑、快感缺失、疲劳、认知症状等治疗需求,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武器。”
“抑郁症作为我国最为普遍的精神障碍之一,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若欣林的获批使我们倍感振奋,公司已提前做好商业化准备,希冀借助我们在中枢神经治疗领域积累的优势,尽快将这一新的治疗选择带给患者,提升创新药物的可及性。”绿叶制药集团总裁杨荣兵表示,包括抑郁症在内的中枢神经治疗领域是绿叶制药的核心战略领域之一,围绕该疾病领域,公司多年来积极构建创新产品组合、完善自营队伍、下沉渠道并拓展市场,现已推动中枢神经产品覆盖国内近3000家医院,商业化优势日益凸显。若欣林的获批上市持续扩充公司的中枢神经产品组合,进一步推动公司现有资源与优势的协同及商业化运营能力的深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一场“从纸到钱”的闯关
科研成果转化,有人把它称为一个从钱到“纸”、再从“纸”到钱的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给科研经费—科学家做科研—研究出成果—写成论文并发表”,在这个过程中钱变成了“纸”;第二个过程是,将科研成果转变为核心技术、产品,再推向市场,把“纸”换成钱。只有这个周期转起来,才能够真正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多年来,烟台大学紧密聚焦国家和省市重大发展战略,持续深化校地融合、校企合作,打造科产教协同创新与育人共同体。
2000年烟大与绿叶制药集团合作共建烟台大学药学院,构建了“导师校企双聘、学生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近半数教师在绿叶制药研发中心兼职,负责或参与企业牵头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新药产品研发,企业深度参与学院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等,将科技研发实际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校企共建的办学体制将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研究、技术成果转化纳入统一平台,实现了“科产教”的实质性融合。
目前,烟大药学院科研人员参与的药物研发项目已达数十项,多项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从早期研究一直到整个产业化、商业化完整的流程,实现了基础研究与开发、产业化落地的无缝衔接。”田京伟说。
依靠产学研紧密结合,绿叶集团自主研发的30多个产品,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及地区。烟台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也进入ESI全球前1%,并入列山东省“一流学科”和“强特色”高水平学科。
药学院科研团队在绿叶制药主持研发的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展全球注册的微球制剂产品——注射用利培酮缓释微球于2021年获准上市,全球首个治疗帕金森病的缓释微球制剂——注射用罗替戈汀缓释微球制剂目前也已进入中美关键临床研究阶段。这些药品的研发和上市,对于突破“卡脖子”技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烟台大学全面深化科产教融合、构建协同创新与育人共同体的有益探索。
“烟台市梳理出了16条重点产业链,围绕着延链、补链、建链、强链的标准,我们对这16个重点链条,整合学校相关学院学科的专业和人才力量,进行了一一匹配。”烟台大学合作发展处(服务烟台办公室)处长孙旭涛说。目前,学校与万华化学、紫光集团等链主企业在内的140余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并力争在3年内,实现在烟台市县(区)域服务机构的全覆盖。今年起,每年派遣百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实地服务烟台的经济社会发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第A01版:重点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山东
第A06版:山东
第A07版:关注
第A08版:采风
第A09版:学堂
第A10版:产经
第A11版:国际
第A12版:文娱
第A13版:乐动
第A14版:青未了·人文齐鲁
第A15版:青未了·人文齐鲁
第A16版:专版
第K01版:今日潍坊
第K04版:关注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