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发展旅游与“还景于民”
2023年07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期,多地景区出现“围栏挡景”现象并引发争议。目前,有景区已经拆除遮挡物,但背后的旅游权益等问题仍有待厘清。
  在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朝枝看来,旅游景区遮挡物背后的本质问题实际上与旅游吸引物权有关。“国际上很早就有过类似的争论,比如滨海酒店是否可以将沙滩围起来作为私家沙滩使用的问题”,他表示,国际上早已给出答案,“滨海旅游区的沙滩属于公共资源,应该将景观欣赏权让还给公众”。
  然而,旅游资源的权益归属一直颇有争议。早在十年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保继刚就在《旅游学刊》上发文呼吁为“旅游吸引物权”立法。他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农村地区进行旅游开发,往往还涉及村民、景区开发商等各方利益纷争。因此,他建议将由土地及其附属物的旅游吸引价值转化而来的土地级差收益及其权利进行物权化确权。
  如何平衡发展旅游与“还景于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就提出,“景区别都圈起来,有条件国有重点景区应免费”。
  戴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大众旅游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应该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旅游发展指导思想,要“还景于民”。他认为,目前对旅游景区按照质量等级分为5A级景区、4A级景区等,但对于商业景区、公益景区尚未有明确的分类。他建议,旅游景区应该进行分类管理。比如迪士尼等市场化运营景区,应该按照商业运营进行收费,政府实施价格监管。对于利用公共资源,如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发展起来的景区,应作为公益景区免费向公众开放。
  戴斌表示,发展旅游经济与保障人民观景权利并不相矛盾。在这方面,杭州西湖、安徽黄山等都是范例。他提到,门票之外,景区运营应多提振来自餐饮、购物等“二次消费”。他说,“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游得起、游得好,就不愁发展不起来。”          据中新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