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河和之契”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共饮一河水,匠心传古今
2023年09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作为山东的一张文化名片,“河和之契:2023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近日在潍坊举行。大河上下的非遗匠人和业界人士相聚风筝之都,共同体验和探讨非遗整体性保护路径。
  记者 张九龙

“非遗会客厅”搬到潍坊
  9月8日至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潍坊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河和之契:2023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暨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论坛在潍坊市举行。
  活动以“讲好黄河故事,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展览分“大河上下·奔流入海”——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锦绣齐鲁·应运而生”——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织染绣与服饰精品展两大板块,共有来自沿黄九省的183个非遗项目、280名非遗传承人参展,通过静态展示、动态展演、沉浸式场景打造等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赓续传承的历史文脉,充分展示了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传承的丰富内涵以及非遗整体性保护的丰硕成果。
  展览创新推出的黄河流域9省“非遗会客厅”,极具地域特色,精彩不断。青海西宁的锅庄舞热情奔放,甘肃兰州的太平鼓铿锵有力,四川成都的川剧变脸精彩绝伦,宁夏银川的山花儿豪放畅快,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格萨尔古韵悠悠,陕西榆林的绥米唢呐激越高亢,山西忻州的北路梆子淋漓酣畅,河南宝丰的光山花鼓戏鲜活传神,山东潍坊的诸城派古琴质朴感人……现场掌声阵阵,喝彩连连,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织染绣与服饰精品展上,织、绣、印染、服饰四个分板块均配以专属茶文化空间,古筝悠扬,茶香四溢,现场观众流连忘返。
  湟中堆绣、蜀绣、鲁绣,道明竹编、麻编、绥德寨山柳编,老爷山花儿会、兰州羊皮筏子、宁夏山花儿,四川民歌、陕北民歌、河曲民歌,五奎陶瓷烧制技艺、准格尔粗瓷传统制作技艺、汝瓷烧制技艺,永登木偶戏、泰山皮影戏、提线木偶戏……从黄河源头到黄河入海口的大跨度横向对比,突出了区域性文化特征,极大地丰富了群众观展体验。
  同期举办的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论坛,围绕“深入贯彻学习和把握‘两个结合’,推动非遗保护高质量发展”“文化生态保护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黄河重大战略”等10个议题,由沿黄九省区非遗领域专家,结合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黄河流域非遗项目保护典型案例、非遗保护利用与创新发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乡村振兴等实践经验展开交流。论坛现场,代表发言与特邀专家评议交叉进行,气氛热烈,为黄河流域非遗整体性保护探索了新的路径,提供了有力支撑。
非遗整体性保护有力度
  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高质量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山东省立足区位优势,自2021年起,创新推出“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着重展现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省(区、市)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新气象。作为全国第一个融合黄河、大运河非遗集中展示的重大活动,该活动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举措,对推动山东省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传承,助力非遗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提升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山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扎实提升非遗保护传承能力,着力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目前,山东建有齐鲁文化(潍坊)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泉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荣成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3个,认定济南市章丘区石匣村、淄博市博山区山头街道等文化生态名村、名镇20个,非遗整体性保护取得丰硕成果。
  此次活动的承办地潍坊是著名的风筝之乡,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东夷文化、齐文化、农耕文化、盐鱼文化、金石文化、书画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成就了“中国画都”“金石之都”的美誉。近年来,潍坊坚持把非遗融入民众生活、融入文化服务、融入创意创新、融入文化旅游。特别是重点打造的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融农耕文化、渔盐文化、手工文化和商贸文化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半岛型复合性文化特点,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今,保护区在项目保护、生态优化、设施建设、制度制定、机制形成、与现代生活融合接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社会景象。
  除此之外,依托非遗资源优势,潍坊市还探索出“非遗+扶贫”的文化扶贫模式。通过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利用现有的传统工艺传习所、企业厂房、手工作坊,聘请非遗传承人开展技能培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平台,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衔接。
  与此同时,潍坊推出一批具有非遗特色的旅游线路、研学产品,有效活跃了乡村旅游市场。先后推出了“多彩民艺、秀美山村、寻古探幽、渔盐耕读”四条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旅游线路;打造杨家埠大观园等40余个特色非遗景区、研学空间,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研学学员100多万人次。以政府购买服务、旅游企业与传承人合作等多种方式,将非遗项目植入全市23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内,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沉浸式感受非遗的迷人光彩。
  ◤参展的传统织染绣。
  ▲开幕式表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