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华(壹点号:芳菲岁月)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我对枣庄的最初印记,是那一盘融入生活又不见真身的辣子鸡。那念想飘渺、真切、绵长又有力量。
我祖籍山东,由于父母工作原因,童年跟随父母在黑龙江度过。犹记得,每到除夕夜父亲总会亲自下厨炒一盘辣子鸡。当母亲将这盘鲜香四溢的辣子鸡端上桌,团圆喜庆的年夜饭开始了。我们开心地等着父亲“剪彩”,只见他夹起一块鸡肉放进口中,满足地嚼着。我们姐妹几人欢笑着,痛快地吃起来。父亲搁下筷子,看着我们吃得起劲儿,便呷一口酒,滋溜有声,又呷一口,惬意而陶醉。
父亲不爱啰唆,平素话语不多,但每当辣子鸡端上桌,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几乎年年都要吃,都要讲。而我,百听不厌,无限憧憬,盼望着有一天我可以回老家,吃一盘飘散故乡味道的辣子鸡。我们越吃越爱,父亲总是慢悠悠地说:“还是差股劲儿”。可一盘辣子鸡依然转眼一扫而光,徒留其他菜品在餐桌上面面相觑、共享寂寞。
后来,父亲退休了。从他说完落叶归根那天起,一家人仿佛一群候鸟,开始了漫长的举家回迁行程。在枣庄的第一个大年夜,父亲下厨,照例端出了一盘辣子鸡。这道菜,他端了几十年,吃了几十年,今年样貌果然不一样,多了东北冬天很难见到的色彩:奶白的葱段、浅黄的姜片、饱满的蒜瓣、青碧的螺丝椒、油绿的芫荽,作为灵魂的孙枝鸡……色泽鲜艳,热气腾腾。那缕缕热气绕啊绕,模糊了我们的脸。我看见父亲双眼朦胧地做了个深呼吸,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他又讲起了辣子鸡,正宗的枣庄辣子鸡很有讲究,鸡要选本地散养的笨鸡,且是具有“阳刚之气”的公鸡。这些鸡平日里自由活动,到草丛中觅虫吃,夜晚飞树上栖息。辣椒也要选用土生土长的皮簿、籽粒饱满密实的“一窝蜂”——螺丝椒、红似火的“望天猴”——朝天椒,炒出来的鸡肉才油亮活鲜,辣味纯正。父亲看着眼前这盘地地道道的辣子鸡,神情安定而祥和。他的乡愁盛放和安坐在一盘辣子鸡中,剪不断,理还乱,辗转千余里,绵延数十年,生生不息,传递给了我们。
都说“众口难调”,可辣子鸡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众口能调”“全城皆爱”。即使不爱吃辣的人,也抵御不了辣子鸡的诱惑,顿生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之感。如今,枣庄辣子鸡被列为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枣庄市“中国辣子鸡之乡”申报成功,一年一度的辣子鸡文化节也应运而生,辣子鸡已经成为枣庄市美食的亮丽名片和乡情寄托。
外出求学的学子、背井离乡的职场人,临行前都会在行囊里装一份真空包装的辣子鸡;归来后,他们会找家地道的辣子鸡馆,吃得满头大汗、酣畅淋漓。我曾疑惑:辣子鸡随时可以快递,为何如此惦念,这般嘴馋?他们不假思索地答:“那怎么会一样?馋的不只是这道菜,更是此情此景此地……”我幡然醒悟,立刻读懂了父亲那句“还是差股劲儿”的感受。只有脚踩着故乡的土地,吃着这块土地上生长的精华,听着熟悉的乡音,看着亲切的乡亲,漂泊的乡愁才会像种子一样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辣子鸡也变得唾口可吃。餐桌上的菜肴越来越丰盛,山的味道、海的气息应有尽有。但是,对于枣庄人来说,什么菜肴都撼动不了辣子鸡一菜定乾坤的地位,这道菜是公认的“压轴菜”。当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辣子鸡端上桌时,菜就齐了。大家共同举杯,祥和热烈的气氛达到高潮。辣子鸡也自然而然地为生活钤上一枚吉祥印。因为,所谓鸡者,“吉”也,经过火辣辣的辣椒一番点石成金似的爆炒,日常生活产生了热辣滚烫的化合反应,大吉大利、吉祥如意的帷幕开启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