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消除“科技与狠活”的偏见,预制菜应更规范透明
2024年03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年来,中国预制菜产业飞速发展引发各方关注。如今,预制菜早已经成为餐饮行业绕不过去的问题。消费者不管是点外卖还是堂食,遇到口味不佳的菜品时,心里都难免嘀咕:这是不是预制菜?这种疑虑,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对预制菜的定义,现在还缺乏普遍共识;第二是餐饮行业在预制菜方面的透明度,做得还远远不够。
  具体展开来说,虽然预制菜已经是个耳熟能详的词,但到底什么属于预制菜,不要说消费者,就是业内人士恐怕也有争议。不久前,“老干妈、奶粉都是预制菜”的话题,还在网上引起过广泛热议。因为标准不清晰,所以公众对预制菜的讨论往往就会失焦,不少人把预制菜当成“科技与狠活”的代名词,到了谈预制菜色变的地步。但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预制菜只要严格按照安全标准烹调,这种半成品或者成品的菜肴,其实不会存在安全或者添加剂的问题,当然在口感和营养方面,和现做现吃会存在区别。
  要解决这种认知差异,靠科普或者讲道理,显然远远不够。观念的改变,需要通过明确的行业标准和执行层面的规范。如人大代表所建议的,围绕预制菜原材料选择、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存储、质量检测的全过程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尤其是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严格限制,等于给预制菜下了一个明晰的定义。只要确保按这个标准生产的预制菜是安全健康的,长此以往,社会对预制菜的偏见,可能就会大大消解。
  再说透明度的问题。现在人们去餐馆吃饭,很少有商家会明确告知,哪些菜品属于预制菜。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我们在餐馆吃到的很多菜,都可归入预制菜的范畴。这是由行业趋势、餐馆成本等各种现实因素决定的。餐馆明明普遍在用预制菜却不提前告知,哪怕菜品本身是健康安全的,这种遮掩也会增加消费者的疑虑。这种不透明,对餐馆来说也是巨大隐患,一旦有使用预制菜的证据曝光,对餐馆的品牌和运营就会造成巨大冲击。
  所以,强制要求餐馆提前告知预制菜使用情况,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其实不光是为消费者考虑,也是对餐馆的长远健康发展打下基础。预制菜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只是一种菜品的制作方式。那些人们普遍担心的营养问题、添加剂问题,其实在现做现吃的餐品中也可能存在。说到底,安全问题和安全标准有关,和餐品的制作方式没有必然关联。但作为一定程度上的“新生事物”,只有及时顺应现实发展趋势,完善其相关的各种制度规范,才能让行业走在光明的道路上。
           据光明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