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为啥持续拿“产能过剩论”做文章
2024年04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据外媒报道,布林肯这次要接过耶伦的话筒,接着谈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耶伦的这个说法,连一些美国经济分析人士都表示难以理解,这些人认为,耶伦的言论违背了200多年来西方标榜的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
  美媒持续拿“产能过剩论”做文章,到底都在说什么?2022年,美媒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的报道集中在半导体行业。而2023年至今,美媒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的报道转移到中国的“新能源产品”上,其中,新能源汽车尤为突出。分析发现,报道量最多的那段时间,正是耶伦访华的时间。另一个小高峰是2023年8月23日,这个高峰所对应的节点,是一家机构发布测算,欧盟预计2030年会从中国进口超过120万辆电动汽车。
  可以看到,中国相较于美国有优势的产业,在美国的叙事下,都成了“过剩产业”,而每当中国新能源产业展现出竞争力,美媒就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进行炒作。也就是说,美媒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关注,其背后,是美国对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焦虑。
  欧洲,成为美国渲染中国新能源产业“威胁”的主要对象。这对应着美国炒作“产能过剩论”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企图用话语陷阱“绑架”盟友,将所谓“产能过剩论”变成对中国的贸易武器。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国,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958.7万辆,这一年,中国出口了120.3万辆新能源汽车——中国近90%的产能,都在满足国内需求。这也意味着,对世界而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出口,是优质产能、稀缺产能。
  新能源行业之所以会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其行业特性分不开关系。首先,新能源行业的总投资中,设备投资占比高。其次,新能源行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大。最后,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依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把这三项做好,发挥出新能源行业规模经济效应的国家,只有中国。
  或许正是因为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新能源产业真正的竞争力所在,美国才发自内心地感到焦虑。这也就不难理解,拜登政府为什么选择在今年开始对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进行所谓“调查”,其实质就是在自家行业竞争力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企图通过这些“盘外招”,来遏制和打压中国先进行业的发展。
  其目的,在于抓住中国最具优势的一些方面,集中唱衰,把中国的优势演绎成“劣势”、塑造成“威胁”,妄图破坏我们发展的着力点,这样的“攻心”套路,不可谓不阴险。美国以为制造这样的“筹码”,会打消中国的信心,但这种行为,何尝不是在证明,我们干对了呢?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