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提醒有意在当地从事网约车经营的企业和个人,了解行业现状,增强风险意识,谨慎做出理性选择。
如此提醒,很有必要。预警信息显示,多地网约车运力已趋于饱和,甚至已呈现明显过剩状态。
在不少地方,一些网约车平台有资质没业务。截至今年4月底,福建莆田共有网约车经营许可企业16家,其中2家没有开展经营;河南商丘共有网约车经营许可企业19家,其中8家没有开展经营。今年一季度,江苏苏州依法许可网约车平台69家,实际有运营记录的平台只有43家。
不少在营网约车企业的运营记录很“难看”。在上述莆田14家在营网约车企业中,有10家日均单量小于1000单。在上述商丘11家在营网约车企业中,有10家的接入车辆不足50辆。
同样“难看”的是网约车单车营运数据。多地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足20单,单均营收在20元左右,单车日均收入只有二三百元。即便是在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苏州和重庆,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今年一季度,苏州市区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为13.92单,单均营收约23.93元,单车日均营收约335.39元;重庆中心城区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为13.6单,单均营收约23.6元,单车日均营收约321元。
曾经,网约车行业是吸引企业的“热土”和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可如今,情况已经大不一样——“热土”已经没有了以前的热度;“蓄水池”的水也已满得往外溢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再想在网约车快速扩张期那样,急匆匆地往网约车行业里扎,已经是一件很不明智的事了。尤其是对那些急于通过开网约车赚钱养家的个人而言,这种选择不仅很难达成所愿,可能还会掉进某种陷阱,被某些不良企业“收割”。
只是,原因种种,不少企业和个人不一定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这时候就该行业监管部门出场了。面对跃跃欲试的企业和个人,监管部门利用自身优势,基于对当地网约车行业的精准研判,适时发布行业风险预警,公开提醒人们慎入网约车行业,无疑是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可贵的是,在发布行业风险预警的同时,多地监管部门没有按照某种“惯例”,匆忙出手对当地网约车行业实施某种强制性干预,而是止于提醒——只是把相关数据、行业风险呈现出来,把政府部门的建议表达清楚,具体怎么做由相关企业和个人自己做主。网约车行业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相关部门只从旁提醒,不强行干预,表现出市场监管应有的专业性与谦抑性。
网约车行业已进入“下半场”,愿更多地方的相关部门能及时发出这样的提醒,愿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能及时听到这样的提醒。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