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尼山和合堂出发,“尚和合、求大同”
2024年07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始终紧扣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积极推动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论坛传递出的和谐发展的美好寓意和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智慧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在当代世界生根发芽。
  从尼山出发,致力于世界和平发展,因为这里有“和”的思想源头。前两天,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现场新闻发布会开到了论坛主会场“和合堂”。“和合”思想,是孔子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儒家学说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尚和合、求大同”理念,也是贯穿身、家、国和天下四个层次,是一个由“小境界”到“大境界”的过程。
  从修身来讲,个人内心和谐是追求全面和谐的基础。《季羡林谈人生》中说:人生在世,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的内心和谐。《论语》中有相当多“乐”的字句,整部《论语》充满了“乐”,这个“乐”,讲的就是人生的快乐,保持内心的欢快和谐,这说明孔子具有很强的情绪调适能力。
  从齐家来讲,家庭要和谐仁爱,并以家庭和谐仁爱追求国家大治。《礼记·大学》讲:“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这句话充分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细胞,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单位。
  从治国来讲,“和为贵”是重要理念。“和为贵”出于《论语·学而第一》,“和为贵”是“先王之道”,说明是治国之道,而且是“斯为美”。这是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治国以礼,要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将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调解适当,彼此融洽。
  从平天下来讲,“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和合”的至高境界。山东大学教授、乡村儒学研究院院长颜炳罡考证,“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据该篇记载,孔子作为嘉宾出席鲁国举办的腊祭活动,活动结束后,孔子向学生子游讲述了他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从孔子讲述的大同理想来看,大同社会讲究人与人的秩序感,人要有社会责任,而核心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孔子的“尚和合、求大同”思想,一边讲仁爱和谐,一边保持界限感。《论语·颜渊》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为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之“和”提供了界限和分寸。这种界限感,今天既用于人与人的相处之中,又用于国与国的交往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汲取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
  今天的世界并不太平,儒家的“尚和合、求大同”思想,为今天的国际交往提供了重要启迪:追求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要从人自身的内心平衡做起,从人与人友好相处做起,从家庭仁爱做起,从每个国家的治理做起。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就是提供了一个不同国家人与人友好交往的平台,为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点亮希望之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论坛从增加人员交流做起,从最初参会专家仅30余人,到本届共有来自63个国家的近400位国际嘉宾出席,规格和数量均创历届之最,国际学者比例超过50%。从专题讨论起步,从专业知识领域做起,本届论坛设置了“全球挑战下的文明交流互鉴”等6个分议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胸怀天下,为和平发展“打地基”,以“和合”为追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理念贡献中国力量和山东智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