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至24日,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在济南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研究部署了新征程上山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的思路举措。26日上午,中共山东省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省委全会精神。
记者 杨璐
李殷婷 李梦瑶 胡玲玲 济南报道
提出健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制度300多项
全会取得了四个方面丰硕成果:一是凝聚改革共识,进一步增强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二是强化改革使命,牢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的殷切嘱托,更加激发了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三是明确改革方向,着眼全省发展大局,确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目标、重点领域、任务举措,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注入强劲动力;四是提振改革信心,充分调动起全省上下推进改革的精气神,进一步强化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全会筹备过程中,突出全面对标,全面承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的要求,确保总书记重要要求、中央改革部署在山东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突出主题主线,坚持以重点带全局,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提出健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制度300多项。突出山东特色,注重结合实际,准确把握省情,有针对性地谋划改革任务,提升改革精准度,确保改革举措更加务实管用。突出远近结合,锚定到2035年要实现的改革目标,既提出未来五年必须完成的重大改革任务,又部署近期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提升《意见》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安排经济领域改革任务条目最多
《意见》通篇坚持高定位、高质量、高标准,着力将“排头兵”打造成新征程上山东改革最显著的标识、最有力的指引,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深化制度型开放,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为当好排头兵提供根本保证。
在框架布局上,《意见》共14部分、55条,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第二板块是分论,全面部署经济、民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等各方面各领域的改革。第三板块主要是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等。在内容摆布上,突出重点领域,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安排经济领域改革任务条目最多。在任务安排上,详略得当,不追求平均用力,突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举措。这样安排,充分体现全面系统、纲举目张的谋篇布局。
改革举措山东特色浓、改革味道足
聚焦国家所需、山东所能、群众所盼,部署彰显山东特色的改革任务。省委全会谋划提出了一批山东特有的改革事项,比如自贸试验区海洋经济集成改革、上合示范区综合改革、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等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改革事项,比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释放数实融合效能等;一批先行先试的改革事项,提出开展试点、试验、示范、先行等50多项,比如要素市场化综合改革试点、制度型开放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美丽中国先行区等。这些改革举措,山东特色浓、改革味道足,必将有效激发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山东“努力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实现这一目标,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巩固提升经济持续向好态势,山东将重点在四个方面聚焦用力。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山东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临黄渤海,向西辐射黄河流域腹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空间很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总量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质效显著提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0%、达到9.21万亿元,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增长5.8%、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十四五”末有望突破十万亿大关。
把握机遇,强化协作,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十个新优势”。积累形成“九个方面比较优势”,即三次产业可以齐头并进、供需两端可以协同发力、新老动能可以相得益彰、各类企业可以比翼齐飞、陆海资源可以统筹开发、交通运输可以四通八达、城乡区域可以均衡发展、对外开放可以提档升级、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党的二十大以来,山东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一系列战略机遇交汇叠加,现代产业、有效需求、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区域协调、改革开放、绿色低碳、民生福祉、安全发展和舆论宣传“十个新优势”加快形成。
强化牵引,攻坚突破,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将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努力在破解发展难题上攻坚突破。将以改革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完善扩大内需政策体系,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将以改革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以改革推动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建设制度型开放示范区,全方位搭建高能级开放平台,强化山东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引领,强化沿黄陆海大通道和济南、青岛、烟台、临沂综合交通枢纽的支撑作用,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努力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将以改革推动城乡区域协调融合发展,完善对接国家区域战略工作机制,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质量和成色。
加快转型,绿色发展,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将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点任务改革攻坚,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美丽山东建设推进机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让绿色成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最靓丽的底色。
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先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东的重大战略使命,是事关山东大局长远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先行区建设获批两年来,山东抢抓机遇、先行先试,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孙爱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将推动出台加快先行区建设的意见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统筹,提速构建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协同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塑强新优势,推动先行区建设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
据悉,山东将建立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攻关机制,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项目、60项左右重大产业攻关项目;这些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实施。布局实施一批重大石化项目,建设沿海精品钢基地,推动这些传统优势行业向发展基础好、区位条件优、生产成本低的区域集聚,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推动有条件的市打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产业示范高地,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在布局新赛道上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在深化能源结构调整上探索突破路径,尤其是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体制机制,在核电、海上风电、集中式陆上风电等领域,推出更多优质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新能源跨越发展。
吸引更多跨国公司走进山东、深耕山东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这次省委全会明确,要完善以开放促改革制度机制,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陈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将把高质量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增后劲的关键举措,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力做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减法”、优化营商环境的“加法”,吸引更多跨国公司走进山东、深耕山东。
《意见》提出,支持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打造区域型保税混配中心和集散分拨中心。实施跨境电商发展跃升行动。推动海外仓、境外集结中心和国际货运航线网络的合理布局,营造有利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环境。下一步,山东将推动对外投资贸易协同发展,高质量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巩固提升对日、对韩、对东盟、对中亚、对非洲的地方经贸合作机制。
努力当好教育强国建设“排头兵”
当前,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推动高质量教育、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科创贯通协同发展至关重要。省委全会提出,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表示,将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战略、民生三大属性,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深化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畅通良性循环,以高质量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以高水平创新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
据悉,山东将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引领,全面抓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青少年近视防控、校园足球综合改革等六个“国字号”的试点,努力当好教育强国建设的“排头兵”。特别是,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的培育力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供需匹配度。支持领军人才牵头组建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促进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引导领导干部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
山东将持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引导领导干部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深入实施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工程,健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完善尽职免责、失职追责、精准问责长效机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激励干部放开手脚、锐意改革、大胆干事。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省委全会一体谋划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从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完善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四个方面,部署了一系列具体改革任务。”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省新闻办主任袭艳春介绍,全会着眼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等举措。
据悉,山东着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出了健全完善文化“两创”推进机制,推动国家文化公园与“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一体化建设,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等方面举措。着眼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出了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以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
“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落实省委部署要求,在压实责任、提升标准、系统集成、健全机制方面持续用力,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祚亭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将聚焦“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推出一批走在前列、先行示范的改革举措,打造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改革典型、改革品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