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骑行团“脱缰”
“暴骑”流行屡酿悲剧
2024年08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骑行是不少人喜欢的运动,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车流不息的马路上,一名身穿骑行服的骑者忽然猛摔一下,随后停在一辆正常行驶的机动车前方,距离车头仅有两米左右。电光火石之间,后车一个紧急左转,才没有让悲剧发生。
  这是一名车主发布的,来自行车记录仪的真实画面。
  而河北日前发生的一起悲剧事件,再次将“骑行团”推上风口浪尖。来自河北的一名少年,在随团骑行过程中,意外倒在对向车道,与驶来的机动车发生碰撞。
  悲剧背后,是在城市中日益受追捧的骑行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安全性的争议。在此之前,由于部分骑行团存在占据机动车道骑行、随意违反交通规则、危险竞速等问题,被一些人称为“暴骑团”。
随骑行团骑行
12岁少年发生意外

  在知情人眼中,12岁少年的父亲是当地骑行圈的“网红”,平时喜欢在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与孩子骑行的视频。视频里,少年总是身穿专业骑行服,弯腰抬头目视前方。
  据邻居回忆,少年大概从去年开始接触骑车,已具备一定的骑行经验。“平时孩子都是跟爸爸一起骑,可能是想让孩子锻炼一下,顺便减减肥。”
  父子俩喜欢早上骑车,这也是多数骑行爱好者的习惯。邻居曾遇到父子俩凌晨4点多就推车出去。当地曾与父子俩一起骑车的一位骑行爱好者介绍,“骑行团一般早上5点多开始骑,没有固定时间。”而意外发生时,是早上6点多。
  有媒体报道,事发时骑行团的速度一度达到37码(每小时37公里)。正在备赛的业余赛骑行车手孙潇(化名)介绍,37码这个速度并不寻常,“这对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快的速度。”多数骑行爱好者的平均车速都在30码上下,偶尔下坡时才会超35码。
  孙潇说,专业的公路车骑行与日常出行骑车有很大区别,要达到均速37码,并非单纯使劲蹬脚踏板这么简单。“因为专业的公路车车身极轻,有些甚至不到20斤重,所以一旦路上有个小坑、轧上小石子,甚至一阵横风,都极易引发翻车事故。要想达到37码的均速,其实非常考验车手控车技术,你要有足够的体力对抗风阻,有足够的力量对抗微小的车身失衡,有足够的经验控制呼吸频率,还要有极佳的心理素质。”
  在一段骑行视频里,少年或许感知到风险,曾对前方领骑者大喊:“慢点!”但这并没有阻止悲剧发生。8月11日早上6点12分左右,悲剧瞬间发生。最终,少年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去世。
  据了解,事发路段是当地骑行者的网红打卡地。一位常年在事发路段骑行的人士介绍,每天傍晚与清晨,河堤上骑车的人总是络绎不绝,汽车与电动自行车也会经过。但是,这是一条尚未验收和正式通车的道路。
  “这几年骑行团的安全事故太多了”
  中国警察网公布的视频显示,一个千人骑行团在苏州某公路上“自发组织公路赛”,横冲直撞的骑行团,一度造成交通混乱。据报道,当天,涉事骑行团引发的大小交通事故共十余起。当地交警表示:“这么大的比赛,我们甚至都不知道。”
  最终,这一违规上路的骑行团被交管部门驱散。
  来自山东的骑行团组织者蔡飞(化名)表示,“这几年骑行团的安全事故太多了。”
  “去年,我曾眼看着一位骑友摔倒后,又接连绊倒了后面的4辆公路车。”蔡飞说,自己作为组织者,此后许多天没再组织骑行活动。蔡飞认为,一些骑友的速度过快了。
  来自北京的骑行团长沈南(化名)表示,不只是速度过快,一些骑行者还存在随意竞速的现象。“每次出发前,都会在群里发布安全提醒的提示,但一上路,尤其是回来的路上,总会有骑友互相攀比速度。”沈南说,在竞速过程中,有骑友的平地速度甚至能超过40码,一旦摔车就是重伤。
  沈南的团队曾有团员因为竞速摔车而骨折住院。“安全事故发生后,团队内对于竞速现象做了严格规定,现在会安排一辆自行车在最前方领骑,其他骑友不能超过领骑。”
  蔡飞同样为团队里不时出现的竞速现象头疼。“热爱骑车的一般都有好胜心,竞速现象也由此催生。但是,不顾路况、车况、队友情况盲目竞速,本质上仅仅是有些人为寻找刺激而做出的不负责任的举动,代表不了运动精神。”
  此外,许多骑行团还存在路线规划不专业问题。一位来自江苏的资深骑行爱好者表示,骑行团有时会选择一些风景优美的路段,但这种路段往往在农村、野外,没有专门的非机动车道,且路况复杂。
  类似的骑行团安全隐患问题还有不少。比如并排骑车、长时间占用机动车道、随意闯红灯等。
  河北骑行少年悲剧发生后,未成年人骑行安全问题再次受到关注。“有个未成年人在车队里不一定是好事。”孙潇说,未成年人骑行节奏与成年人有所差别,有时全团都要照顾一个未成年人,也会让骑行者分心。一些专业骑行团在召集活动时,还会特意提醒“不建议未成年人参加”。
  一些骑行团长认为,不建议未成年人跟团骑行,不仅仅是技术原因,还有心理素质的原因。“青少年心智发育还不成熟,肾上腺素飙得比车速都快,一旦控制不住,很容易酿成事故。”
“暴骑”行为背后
是法律盲区与监管缺失

  “暴骑”行为背后,是法律盲区与监管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非机动车上路行驶,应当遵守交通规则,不得有危害交通安全的行为。然而,对于骑行团组织者与参与者的法律责任界定模糊,导致违法成本低,难以形成有效震慑,这也是法律亟待填补的空白。2023年是国内骑行运动蓬勃发展的一年,孙潇注意到,从这一年开始,骑行群里的人明显变多了。
  孙潇参加过专业的骑行团,也参加过不是那么专业的骑行团。对比两者,他认为最大的区别就是:安全意识。
  “专业的骑行团会格外注意车速和交通规则,遇到有车友‘上头’竞技,便会提醒对方慢点。在路线选择上,专业骑行团会尽量选择有非机动车道的路线,若看到有人在机动车道骑行,也会及时提醒。担任领队的骑手,还会根据前方路况打手势,控制队伍的整体速度。”孙潇说,与此相反,越是不专业的骑行团,越不遵守交通规则。
  近几年,抱怨骑行团占用机动车道的机动车车主越来越多。有人据此认为,现在的骑行团,与多年前占道行走的“暴走团”没什么两样,骑行团也因此成为许多人口中的“暴骑团”。
  除了占用机动车道,骑行团在路上肆意竞速、随意变道、任意闯红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7月25日,北京市公安交管局发布消息称,交管部门将查处自行车骑行人在城市道路上“竞速行驶”,也就是赛车的情况,对相关违法行为将进行处罚。
  北京交管部门通报说,市民对于部分自行车骑行人追逐竞驶、随意变道、闯红灯等违法行为反映强烈。目前,很多自行车爱好者已把骑行作为日常的一种锻炼形式。但是个别人盲目追求骑行运动的竞技性,将市民通勤的道路当成体育比赛的“竞技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也为其他交通参与者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在孙潇看来,近几年随着骑行文化在国内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骑行运动中,这本是好事,但参与人数暴增的另一面,是骑行人员整体素质有所下滑。“其实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骑行团,大多由新手组成。新手往往追求高速状态下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一旦摔过几次后,自然就学会了敬畏速度,敬畏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非机动车上路行驶应当遵守交通规则,不得有危害交通安全的行为。然而,对于骑行团组织者与参与者的法律责任界定模糊,导致违法成本低,难以形成有效震慑。这不仅关乎骑行者自身安危,更关系到行人及其他车辆的安全,是法律亟待填补的空白。
  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亮律师表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目前只有针对电动自行车最高15公里的限速,对于人力自行车限速一直没有明确规定。关于骑行团组织者,如果骑行团出现事故,那么组织者最多也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承担民事责任,比如有证据证明组织骑行过程中有明显逆行、超速等过错。但是无论如何,组织者不会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我国对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非机动车的责任比例。“如果一起交通事故责任比例划分是主次责三七开,但肇事双方是非机动车主责机动车次责,那么最终责任比例可能是四六开。”北京市证信律师事务所律师韩浪说。
  山东一名交通法专家表示,不管是公共交通规划变更,还是相关法律完善,都有其滞后性。“两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作,要确定两者的变更是非偶发的、非小众的普遍性需求之后,相关程序才会启动,而这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据新京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