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身份证” 让文物“活”起来
汪泷 通讯员 赵超
济宁报道
近日,任城区的文物保护单位迎来了一项重要的新变化——它们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通过二维码技术,实现了文物历史和故事的数字化展示。
任城区文物所以慈孝兼完坊、东大寺、太和桥、大石桥、凤凰台遗址等20处文保单位为重点积极打造文物数字化“身份证”。
这些“身份证”实际上是精心设计的标识牌,上面除了文物单位的基本信息外,还附带了一个二维码。市民和游客只需用手机扫描这个二维码,就能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世界,详细了解该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以及背后的故事。
在数字化展示页面中,可以看到精美的图片,感受到文物的独特魅力;可以阅读详细的文字介绍,深入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还可以聆听专业的音频讲解,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这种全新的展示方式不仅让文物更加生动有趣,也极大地提高了市民和游客的参观体验感受。此外,数字化展示还有助于文物的保护和管理,通过收集和分析游客的参观数据,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受欢迎程度和保护需求。
汪泷 通讯员 李静
济宁报道
8月31日,孔子研究院“孔子讲堂”公益讲座在山东移动济宁分公司开讲,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富荣以《跟着孔子学读书:启动生命的内驱力》为题开启“开学第一讲”。
杨富荣用《论语·先进》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来鼓励大家提升人生境界,学会规划人生;通过解读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的理念和个体发展与国家整体发展的关系,拉近了人们与传统经典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人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9月1日,“孔子讲堂”走进汶上县第三实验中学,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杨富荣以《启动家庭教育的源头动力》为题开讲。她以孔子的生平为切入点,讲述了孔子曲折又光辉的生命故事和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伟大情怀;阐释了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父母格局的关系,父母引导、帮助孩子树立伟大的梦想,是启动孩子内驱力的关键方法;介绍了《学记》中“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的尊师重教思想,助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今年,孔子研究院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思想,打造“孔子讲堂”宣讲品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普及系列讲座。本次活动是孔子研究院推进儒家文化“落地生根”新的有益尝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